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046019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临床及细菌学评价王佳良 陈雪芳 劳国琴(绍兴第六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摘要:目的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并评价其细菌学结果。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的方法,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部感染病人共 38 例,每日 600mg,Bid 给药,治疗平均11.522.12 d,观察其症状体征变化及细菌清除情况。结果结果:38 例病人中 33 例治愈、显效、进步,总有效率 86.8%;治疗后细菌的总的清除率为 84.2%;血小板减低停药

2、后可自行缓解。结论结论: 利奈唑胺对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临床效果满意,较安全。关键词:利奈唑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细菌学评价老年患者抵抗力低、常合并存在脑卒中、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且其住院时间较长、常有侵入性操作等特点,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高发人群1。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是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2。本文报道利奈唑胺治疗 MRS 感染的老年 HAP 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其细菌学结果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1.1 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入选标准入选标准:选择 2010 年

3、6 月2012 年 6 月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老年 HAP病人,住院过程中细菌培养为 MRS 感染;呼吸道感染症状为咳嗽咳痰及发烧,体征为肺内湿性罗音;化验检查均有血白细胞升高及分叶升高;呼吸道感染者均有片状密度增高影等 X 线的改变;痰培养结果阳性,并且对苯唑西林耐药,对利奈唑胺敏感。患者符合 HAP 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2 观察项目观察项目1.2.1 临床疗效判定临床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按卫生部 1993 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 ,采用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四级评定,其中痊愈与显效为有效,据此计算痊愈显效率。1.2.2 实验室化验检查实验室化验检查 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

4、及分类)治疗前后各一次;肝肾功能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 24h 各一次。1.2.3 细菌学细菌学 细菌学检查,治疗前、后各一次培养,包括致病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包括纸片法与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细菌学评定标准: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换和再感染 5 级评定。痰标本留取为清晨漱口后第一口深部痰,用无菌痰盒留取标本。痰涂片平均白细胞大于 25 个/低倍镜视野,上皮细胞小于 10 个/低倍镜视野。细菌学检查方法为纸片扩散法。按 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全国委员会)1999 年药敏法规进行,含 2%4% NaCl M-H 琼脂,用 1g/片苯唑西林纸片将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和质控菌株同时测定,

5、35, 24h 培养后,判断结果。病原菌培养后做苯唑西林纸片敏感试验,本次入选病例均为对苯唑西林耐药,对利奈唑胺敏感。对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感染者,当抑菌直径13mm 时,确定为对利奈唑胺敏感,当抑菌直径10mm 时,确定为耐药;对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E) ,当抑菌直径18mm 时,确定为对利奈唑胺敏感,当17mm 时,确定为耐药。1.3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利奈唑胺注射液,为 Fresenius Kabi AB 公司产品,静脉给药600mg,1 次/12h,疗程 714d,平均(11.522.12)d。2 结果结果2.1 一般资料分析一般资料分析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 HAP 病人

6、38 例,治疗过程中细菌培养阳性,年龄6718.6 岁,男 22 例,女 16 例,其中 15 例为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8例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6 例为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3 例为冠心病心衰合并肺部感染,6 例为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其中 18 例患者患有高血压。2.2 利奈唑胺合并用药利奈唑胺合并用药34 例次为联合用药,4 例次单用利奈唑胺,联合应用三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稀类、加酶抑制剂的头孢类分别为 10、16、8 例次。2.3 临床评价临床评价治疗的 38 例病人,其中 26 例临床症状消失,包括体温降到正常,咳嗽咳痰消失,肺内湿罗音消失,痰菌培养转阴,此为痊愈;治疗后 6

7、 例症状与体征消失,但患者无痰故未做痰培养,应视为显效;1 例脑梗塞伴肺部感染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有好转但不明显并且痰培养仍阳性,应视为进步;无效的 5例中,3 例患者治疗中发生了真菌感染而停药,改换抗真菌治疗,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总有效率 86.8%。2.4 细菌学评价细菌学评价如表 1 显示,培养的菌株均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用药前检出 38 株,包括凝固酶阳性的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 22 株(57.9%) ,表葡球菌 8 株,中间葡萄球菌 3 株,溶血葡萄球菌 3 株,腐生葡萄球菌 2 株。用药后 27 例病人痰标本未再检出上述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感染者有 5 株、表葡球菌 1

8、 株未清除,共有 6 例病人治疗后因无痰而未做痰培养 (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感染者有 4 例未复查,表葡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及中间葡萄球菌感染者各有 1 例未复查),故38 例病人中,经利奈唑胺治疗后复查痰培养的有 32 例病人,27 例病人痰培养转阴,5 例未转阴,6 例病人因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未能做痰培养,故算清除,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总的清除率为 84.2%。表 1 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细菌清除情况各类感染分离细菌株数细菌学评定病原菌株数慢阻肺慢支脑梗塞冠心病心衰糖尿病清除株数未清除株数金葡球菌2210(2)*62(1)*1(1)*3(1)*175表葡球菌8212(1)*1

9、71腐生葡萄球菌31113 溶血葡萄球菌3123 中间葡萄球菌2112 清除率84.2% *括号内为未清除株数。2.5 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9 例次血小板减低出现于用药后(7.826.11)d,未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等,停药后(8.753.98)d 自行缓解,未予特殊治疗,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因患者病情复杂,不能肯定为利奈唑胺不良反应。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3.7。 ;3 讨论讨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得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MRS 的检出率为 41.0%,以呼吸道感染为主,HAP 是目前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种类,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增高的

10、趋势,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年龄60 岁是 HAP 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患者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医院内肺炎4 。糖肽类抗生素为治疗 MRS 感染的首选药物,主要发挥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但由于肾毒性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肺组织浓度较低可能是导致其治疗 MRS 肺炎的疗效降低的原因之一。虽然万古霉素是 MRS 的敏感药物,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可能与药物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浓度相对低有关5。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独特,抗菌机制是与细菌 50S 亚基上核糖体 RNA 的 23S 位点结合,阻止 70S 核糖体复合物的形成而妨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其独特的作

11、用位点为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装配阶段,不易与其他类别的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体外也不易诱导产生耐药,同时还可以抑制致病因子的表达,减少 G+菌毒素的产生6。利奈唑胺具有强大的组织穿透性,能快速分布至不同的脏器组织,在肺上皮细胞衬液中的穿透性高达100%,为血清药物浓度的 450%。利奈唑胺经肝、肾双通道排泄,60%经肝脏代谢,30% 由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患者及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7。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生理性减退,加之多种基础疾病存在,选择药物更要考虑其肝、肾毒性,因而利奈唑胺成为治疗老年 MRS 肺炎的最佳选择。本文 38 例患者中,细菌检查 MRS 中,金葡球菌为 22 例,表

12、葡球菌为 8 例,溶血葡萄球菌 3 例,中间葡萄球菌 2 例,腐生葡萄球菌 3 例。可以看到以金葡球菌 57.9%)及表葡球菌(21.1%)所占比例为主,此二者几乎对所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都耐药,而对利奈唑胺却都高度敏感。26 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痰菌培养转阴,6 例显效,1 例进步,总有效率达 86.8%。利奈唑胺主要引起腹泻和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 23.7,但对症处理后容易恢复,安全性好。综上所述,利奈唑胺治疗 MRS 敏感性强,效果显著,使用相对安全,是临床治疗老年患者 MRS 感染的重要药物。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付永勇,林雄,叶韩镯内科综合病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

13、中华医院感染 学杂志,2010,20(02):198200 2 杨启文,徐英春,谢秀丽,等全国 10 所医院院内与社区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1331138 3 衣淑珍,古东东,鲍燕燕葡萄球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用量的分析J中华医院 感染学杂志,2003,13(1):6667 4 范火召,王素萍,杨芸,等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9,25(5):553554. 5 Ellis MW. Affect of linezolid in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caused by MRSA

14、J. Expert Rev Ant Infect Ther.2009, 7(2):183-188. 6 Jankowski A, Stefanik W. Linezolid-novel antibiotic for the treatment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J. Wiadomosci Lekarskie, 2006, 59(9/10): 727-731. 7 Boselli E Pharmacokinetics and intrapulmonary concentrations of lin-ezolid administered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Crit Care Med,2005,33: 1529- 15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