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045084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导学案(答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劝 学 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 个文言常用虚 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 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 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 巩固提升P28 29 【知识导

2、学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写作背景 见南方新课堂P48 2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 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 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 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 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 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

3、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 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 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基础演练】 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 江苏高考)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 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 (3)(2009 天津高考)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 全国高考)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_。 (5)

4、_,不复挺者,_。 (6)_,非利足也,_;假舟楫者,_,_。 (7)_,朽木不折;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用心一也。2.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 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 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f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f )蟹六跪而二螯( a ) (2)按照“之

5、”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b )青,取之于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冰, 水为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 B. C.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寡人之于国也屈原至于江滨 颁白不负戴于道路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 B C D (4)“焉”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 里。 a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b.相当于“之” c.哪里,怎么 且焉( a )置土

6、石?(愚公移山)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师说) 割鸡焉( c )用牛刀(论语)3.找出文中的 20 个比喻句。 第一段 五喻 第二段 五喻 第三段 十喻4.翻译下面句子并解释加点字,注意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虚词用法。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再挺直, (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整天

7、空想, (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 ; 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 是(能)横渡江河。 f.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g.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不汇聚细流, (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 h.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i.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8、: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整体感知整体感知】3一、说说文章首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学不可以已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 第二段从学习的 意义 说明道理,运用 5 个比喻句 分析了学习能够 提高自己 、 改变自己 。 第三段从学习的 作用 说明道理,运用 5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弥补不足 。第四段从学习的 方法 说明道理,运用 10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积累 、 坚持 、 专心 。三根据课文图解试背课文 P49【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

9、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1)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青色的提取 车轮的制造 水寒冷而成冰)(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水寒之”“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蟹”“骐骥”“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更具 体化 反复设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理,使读者 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10、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 进一步论证。二、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 怎样的评价和认识?荀子在本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荀子在文中提到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

11、的方法和态度,在今天都值得继承和借鉴。需要补充发展的是:我们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合作学习,还要创造性的学习。4(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则可)三、荀子在本文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态度、方法。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你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展。需要补充发展的是:我们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合作学习,还要创造性的学习。学习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因追求新潮而而学习,浅尝辄止这种态度不可取。谨慎自己 , 坚持学习;学问要成系统,能“一以贯之”;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时间距离你近的老师和学说).【巩固训练巩固训练 拓展提升拓展提升】(一) 、下面三

12、节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 ,读后完成 14 题。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 之学也,以关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污水) ,君 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蠕而

13、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禽牍:小的禽兽。古人 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兰槐,一种香料。 (1) 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浸泡 ) A 其渐之滫(渐渐) B形乎动静(体现) 教使之然也(这样) D不临深谷(靠近) (2)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甲文:_说明学习的态度和目的,运用了对比

14、论证乙文:_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丙文:做人不要妄自尊大,要懂得谦恭与礼让。(3)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 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译文 甲文: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 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 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5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 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乙文: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 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