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2446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举董运动内容提要:历史新课程教学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历史教师有很好的语言素养,有幽默的口才,有驾驭教材的语言功底。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成语典故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有机运用,则是体现历史教师文学素养的一种方式了。成语典故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它浓缩语言精华,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若能把成语典故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使历史课堂兴趣盎然,弥补高中历史课本理论性强、缺乏生动性、活泼性的不足,还可以浅显易懂地解释一些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选取几个事例:1拔苗助长,此成语可以比喻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

2、关系的拔高易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如 19181921 年国内战争之后,苏俄仍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酿成 1921 年春的政治危机,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生产力的状况,过分拔高了生产关系,不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中国 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这样,当时主要领导人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果把合作社变成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出现了 1959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看来拔高生产关系无异于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2助纣为虐。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 20 世纪 30 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法

3、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是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避战自保、祸水东引的表现,绥靖政策客观上增强了法西斯国家的实力,助长了他们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如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欧洲大陆的其他封建2君主国家则害怕革命烈火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地位,于是他们组织了反法同盟,一再干涉法国大革命。4貌合神离。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 19 世纪末中国的戊戌变法,康、梁维新派利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进行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在光绪帝颁布的新政内容中,却只字

4、不提“君主立宪”的字眼,这样看来,即使没有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镇压,它也不会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光绪帝实际上并不是维新派的皇帝,他们的“合作”是“貌合神离”的。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 20 世纪 20 年代法国赔款问题的解决。一战后,法国力图雪普法战争之耻,成为严厉制裁德国的主要国家,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法国寸步不让,借口德国故意拖延,于 1923 年联合比利时出兵德国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使法国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终于挤进欧洲事务。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成语可以用来比

5、喻“一战”前的英德关系。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后迅速崛起,它要求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见题图) ,英德矛盾就此尖锐起来,变成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最后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7醉翁之意。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一战”后的美国抛出“十四点和平计划”的真实意图。美国通过“一战”增强了经济实力,于是想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它倡导成立国家联盟,实际上是想操纵它,以此来称霸世界,此乃美国的“醉翁之意”也。此成语还可以形象说明 1925 年召开的洛迦诺会议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规定。洛迦诺公约只保证了德国西部国家的安全,德国东部一些国家的安全却没有得到保证

6、,原来是他们想让德国日后取道这些国家去进攻苏联,这就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醉翁之意” ,此规定成为后来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雏形。8固步自封。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推行闭关锁国的国家,如中国清朝前期,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外国殖民势力纷至沓来,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手关闭了国门,只保留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清政府闭关锁国了近 200 年,固步自封,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中国大门不可避免地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打开,这就是固步自封的下场。9前门驱虎,后门入狼。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 19 世纪初取得独立的拉丁美洲各3国的国情,也可以用来比喻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情。19 世纪初

7、,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枷锁,建立了共和国,但英、法、美等新的殖民势力接踵而至,拉美人民还要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继续斗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但美国推行“扶蒋”的方针,以图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它的独占殖民地。10狼狈为奸。此成语可以用来比喻反动势力的联合。中国近代史上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如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暂时和好” ,到 20 世纪初的“完全和好” 、 1926 年北伐战争前期的“直奉携手” ,都可用“狼狈为奸”这个成语来比喻说明,当然还可以说是“臭味相投”或“沆瀣一气”等。不过,如果是革命势力的联合则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等。这样的成语典故还有两败俱伤、不可一世、分道扬镳、矢志不渝、未雨绸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孤掌难鸣等等。(作者通讯地址:235100 安徽省濉溪县二中 联系电话:15956173391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