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24162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第 1 页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个板块是现代文阅读题,有的年分排作第四大题,2002 年排作第五大题,分值是 18 分左右。现代文阅读题选用的文章是社科类、科技类和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题题型多,题量大,目的是考查考生现代语文的综合素质。下面以题型为基点,谈谈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般方法。一、选句撮意简答题。“选句”是依据题干要求,从原文中选择相关的恰当的词句回答题目。有的题目原文中没有相关的、完整而明显的词句可以直接回答它,而要从相关语句中挑选词句,略作变更,或择取相关意思回答问题。2002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五大题(文章是林非的话说知音),原文见本书

2、上卷“错答辨正”第 200 题处)第 19 题是这样的: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4 分)该题与原文第二自然段相关。该段主要叙述了两个意义点:其一是俞伯牙的琴弹得高妙,琴曲声极富情思,十分感染人。其二是钟子期特别欣赏音乐,能领悟琴声的变化,感应意境和情思。只有琴弹得好,才能感染人,这是正因果关系。钟子期乐感灵敏,善于欣赏,才让俞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并视其为知音,这是反因果关系。命题者从俞伯牙获得良好反馈的心理感受的角度拟题,自然要从反因果关系的方面着眼来回答问题。可以这样思考:俞伯牙的琴声有什么特点?钟子期从琴声中欣赏到了什么?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两句话都明显

3、地表述了这两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奏出来的凫凫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选取其中任何一句话就可作为该简答题的答案,即可判得 4 分。如果选取上述答案语中的“变幻无穷”、“神秘莫测”、“情思”等关键词语,加上“领悟”、“感应”等动词连缀,就成为了有考生自己创造性的答案语。参考答案是:“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的特点,领悟他的情思。”二、评价阐释题。这种题型,往往要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特点、感情倾

4、向等作评价、归纳、阐释,解答这种题要因文因题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具体的内容概括化,抽象的内容作阐发,含蓄的内容要深挖。主要运用撮要法和归纳法。撮要,是摘取文章的要点,进行归纳,即用自己精当的语言把文章的内涵概述出来。读下面一段描写,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其内容: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这是一个记叙兼描写的文段,依据记叙文文体特点,首先要按“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思路来思考把握。这些思考点就是该文段的内容要点,也

5、是其重要信息。明确它们后再作筛眩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要点逻辑成句,就成了如下答案语:“秋天的一个后半夜,老栓点着了灯。”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第 2 页再举一个归纳议论性文段观点的例子:1781 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此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此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而持有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如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令人发一浩叹。而赫歇尔对天王星是行星的认定,则从正面印证了才学识的重要作用。该段首句叙述天文史事实,以引发议论;中间四句是事

6、例论证,是反面论证;末句体现了观点。值得说明的是,全段似乎没有议及“才”,但“才”是一切发明或发现都必需和首要的条件,这是常识,原文没有必要阐述,但它已包孕在文旨之中,这也算是隐含信息,读者必须把握它。通过如此揣摩分析,即可以末句为核心,综合前五句的意思,归纳成如下答案语:“才学识兼备,对于科学发现的作用十分重大”。三、意蕴发挥题。解答这种试题,主要采用揣摩颖悟法。这要求根据文章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原文的空白填补完整,或将含蓄的语言阐释明白,乃至将未尽的语言语意表述出来,这要靠灵敏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2000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 23 题第二问是:“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

7、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原文是鲍照的抒情散文长城)从表面看这仅仅是一句话,可实质上它关涉全文,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蕴含很深,需要发挥和挖掘。可以这样运思:在外层空间能看到的人工痕迹是长城,这说明长城规模大,说明中国古人聪明、坚毅,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伟大、自豪和自信。那么,在改革开放时期作者评赞长城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历史悠久的长城象征中华民族气质坚毅,胸怀博大,智慧丰富,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标横线的语句为答案要点)。这样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揣摩迁延,发挥了题干语句的丰富意蕴,阐释了写作意图,揭示了主题深刻的内涵。四、

8、限字精答题。有些题还给答案规定了字数,这就必须细细揣摩原文,锤炼语言,精要概括,准确作答。如:这不是什么名山胜水,地图上找不到,方志中无记载,却在唐宋人的画境中似曾相识。它未经名人雅士的讽咏礼赞,不著一字,自得风流。它不是珠围翠绕,搔首弄姿的名媛闺秀,而是蓬门筚户中光彩照人的碧玉,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摘自柯灵江楼)问题:本段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突出了江楼景色的哪三种美?每条限答 5 个字以内。第一种美是 第二种美是 第三种美是 原文采用叙述的笔法,运用了比喻,答案则应该直接简明而又要抓住本质。设问中已有主语和谓语“第种美是 ”,要回答的仅仅是它的宾语部分,用短语即可。这短

9、语的中心词要呼应主语“第种美”,可写成“的美”。究竟是怎样的美呢?原文第一句是说它的无名平易,似曾相识;第二句强调它的“自得风流”;第三句侧重它的天生气韵。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揣摩,就可形成如下答案语:“平凡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第 3 页五、多项选择题。这种题型一般开列五六个备选肢,要求从中选出二三个正确或不正确的选肢。因为这些选肢往往涉及整篇文章的内容、语言、表达方法等,所以综合性强,难度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综合运用淘汰法、比较法、分析揣摩法等。下面是 2002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 22 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散文选

10、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试用淘汰法和分析揣摩法解答此题,先挑出自认为有误的选肢。A 项评析全

11、文思想内容,尽管比较粗泛,但无错误。B 项评析全文的行文线索、表现手法和主题。该文不是纯记叙性散文,而是说理性散文,它必须对所叙人事作评析,而 B 项没有提及评析,可见是遗漏了这一重要的表现手法。C 项句末说:“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这在原文中没有交待,是超出了这个阅读材料范围的信息。D 项“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的收尾句,并未“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这夸大了它的表达作用。E 项也无错,B、C、D 三项有错,答案就是 A、E 了。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 第 1 页阅读鉴赏题中,有一种旨在阐释“这样”、“如此”、“他们”、“由此”等指称性词语内容的题目,或是分设义项

12、,要求选择作答;或者要求以文字表述来填充空白,无论哪一类型,都能考查考生阅读鉴赏和阐释能力。正确地解答这种题目,关键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辨识指称词的内容。一、明确指称范围。有这样一道题: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流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纪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文中加点的“这些”的意义是:A.那些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B.那些离语言较远的文字;C.那些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字;D.那些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与题中“这些”关联的句子是“文字虽然不太远的”,这段话有三个分句,讲述了三层意思:一是古文

13、字没有把古人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二是古文字记录的对象大部分是语言,而少部分虽不直接语言(如思维),但离语言不太远。第一分句讲前提;第二分句讲共同点,这是中心句;第三句是补充性的。题中的“这些”指称的就是第二句,意即以语言为基础的全部古文字,显然,答案是 C;而 A、B、D 均只是指代部分文字,决非正确答案。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要求阐释诗中加点的“之”字的具体内容。这段诗句叙述了两种人的话:一是海客的话,言神仙境界瀛洲是难以寻找到的;一是

14、越人的话,言天姥山有时还可以寻访到。这里显示了诗人梦游的趋向;瀛洲“信难求”,当然就不去求;天姥“或可睹”,自然要去寻访。所以,“因之”的“之”指代的不是所叙述的全部的话,也不是海客的话,而是越人的话。明确指称的数量、范围,就能审察指称词所指代的是全部还是部分,是群体还是个体,不至于朦朦胧胧,懵懵懂懂,乱猜误答。二、把握主体客体。有的指称词,用在两种并提或比衬的人事物理之后,只有把握述说的重心和意向,明确哪是主体,哪是客体,才能正确答题。仍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为例: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的“此”指代什么呢?作者拿“一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与天姥山作比衬,叙说尽管天台山高峻,但

15、与天姥山比较,它就像歪倒在东南边一样,这就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可见天姥山是主体,天台山是客体,“对此”的“此”即指主体天姥山。这里的主体和客体,实际反映了作者叙述的着眼看的问题,有时它还是以人事景物的大孝优劣或远近等来标示的。明乎此,方能细致地思辨客观事物的内涵,精确地解答指称词句。三、分辨内容的虚实。有些指称词所指代的是粗泛、虚涪笼统的内容,有些则指称实在、具体、明确的人事物景,准确辨别其差异,方可正确答题。例如: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 第 2 页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放下来,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

16、息,等精力再旺时把它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细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文中加点的两个“它”指代什么?这是 1987 年全国高考题。品读可知,该语段所讲的是构思写作遇到难产的痛苦及其对待的方式。两个“它”有可能指思路或写作,内容均比较虚泛、抽象,但前者比后者尤甚,我们可通过分析词语搭配来确定答案。如果是指“写作”的话,固然可以“放下来”,但不能与“提起来”搭配,因而可以断定两个“它”所指代的内容都是“文思”或“思路”而非“写作”。又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选出表述文中加点的“此”意义正确的一项:A.说现代人的语言 B.多选些文言文C.反对写文言文 D.用文言文写作该材料的主旨是不用文言写作,却要教点古文。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