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01809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敦煌隋唐时期壁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远去的风景之远去的风景之敦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壁画敦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壁画作者:庞玉霞作者:庞玉霞 4103080122时间:时间:2010 年年 6 月月 23 日日关键词关键词:敦煌壁画 北魏至隋唐时期 释迦摩尼 社会动荡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南北朝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们渴望在信仰中求得解脱。隋代的壁画改变了北魏所形成的秀骨清像,脱离了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随着佛教的流传,佛教造像也开始在中国得到发展,在豪放和清新之中创造了民族化的形象并开始走向世俗化,成为向唐代富丽绚烂的 艺术 过渡的桥梁。唐代的壁画艺术更是随时代精神,在繁华与清明的世界里,洋溢着幸福乐观的情怀。隋唐时期的壁画宛如一

2、曲虚幻佛国的赞歌,唤起对人生的崭新态度。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城南 25 公里处的鸣沙山崖壁上,开槽于前秦,鼎盛于隋唐。隋代第 423 窟龛下有墨书发愿文,其中有莫高窟三字 这是关于它的最早记载。敦煌的以一个窟窿大约始建于 336 年,早期壁画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亚影响较大,偶尔会有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风格,独特的“敦煌风格”知道北魏时才开始出现,而中原文化对其影响到西魏以后变得更为明显,大唐朝控制了西北边疆以后,其中原风格更具明显。很难以朝代为界划分。出资情人绘制壁画者多为窟寺僧众、各地行商、地方首领等民间力量,其内容也异常丰富。早期敦煌佛画多为佛画、说法图、佛本生故事和僧尼故事。这些故事可分为三种

3、。佛传故事,描写释迦摩尼生平事迹,初为组画形式的片段描写,如:乘像入胎。半夜逾城、出四门、降魔、说法等。北周时代出现了连续 80 多个场面的连2续画,五代时形成了 130 多个场面屏风画表现了释迦摩尼乘像入胎、树下诞生、工种娱乐、出家修行、双林入灭、均分舍利等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本生故事,描写释迦摩尼前生善行。早期主要有九色鹿舍己救人 、 沙锤那舍身饲虎等,晚期更为丰富,如修楼婆王施妻、设头罗健宁王舍身便于救人。姻缘故事,描写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早期有须摩提女请佛 、五百强盗成佛图 (右图)等。在莫高窟 150 窟中有块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碑(左图) ,碑文上记叙着: “尔其檐飞鹰翅,砌盘

4、龙鳞,云雾生于户牖,雷霆走于阶陛。左豁坪陆,目极远山。前流长河,波映重阁。 ” 可以想象: 在一道灰色的悬崖绝壁上,蜿蜒曲折的木栈阁道,披上金碧辉煌、眩目美丽的彩绘,在绿树的浓荫中时隐时现。石窟的脚下流过“大泉” ,水波中闪耀不定地映出石窟的倒影,空中回荡着钟鼓铃铎的声音,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打扮得很美丽,他们的手里拿着香炉、花束或乐器,嘴里念诵佛号,穿行曲廊,巡回礼拜,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洞窟里香烟缭绕,有的佛座前面,点着整夜不熄的油灯,透过绣绘精绝的帷幔,映照着佛像慈悲而智慧的面容,也映照着天王神将庄严勇猛的法相。四壁大幅的经变图和窟顶藻井彩绘五彩缤纷,在黑暗的洞窟中显示了无限的宗教神

5、秘性。我们仿佛感受到那渐入佛国人间的佳境,感受到壁画中的隋唐时代。 3隋代是只有 38 年的短暂王朝(公元 581618 年) ,但却在莫高窟开凿了大量石窟,至今仍遗留着 95 个窟。隋代壁画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显露出豪放和清新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磅礴的气势即使在鼎盛时期的唐代壁画中也没有过。它来自于二百七十多年分裂后的统一,来自于百姓精神极度痛苦后的爆发。在第 285 窟覆斗顶的四披上既画出佛教的飞天、力士、摩尼珠等形象,又绘有伏羲女娲、雷公雨师、雨人飞廉、朱雀仙女点缀其间,拟构出一副充满佛仙、神灵的宇宙天穹。飞翔其间的主要不是佛教天人,而是内地神话中的神仙,加之流苏

6、雨葆、垂曼斯达的华盖式窟顶藻井,更透露出中原文化在敦煌西魏石窟艺术中所占据的支配性地位。同属西魏时期开凿的第 249 窟窟顶也作覆斗形,覆斗四披壁画同样会出大量的神仙图形。在西坡中间位置画出足力大海,手持日月的阿修罗,还有东王公、西王母乘云车的形象,天际中飞行的雷公、雨神、开明、朱雀等,都按中原传统神灵图像绘饰。安排在窟顶下部的狩猎图。更以生动的笔法勾画出猎人跃马回射、猛虎扑妖猴琢奔跑等动势,寥寥数笔,形神跃然与壁画。在 305 窟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 壁画中,画面表现出像阵风疾驰的场景。云车在空中急速飞逝而过,随车前的飞天与神怪也在急速中飞行,空中飞舞的花朵,还有飞天的飘带和飞扬的青色旗帜,都

7、朝着同一方向起舞。画面的青灰色和蓝灰色与黄色及土黄色的对比,给人以强烈之中又带轻快的感觉。这种气势磅礴而轻快的形式以及色彩简洁却表现出强烈的效果,明显地不同于北魏和西魏时期的简洁与夸张。隋代的壁画正在脱离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朝着更加灿烂绚丽的方向过渡和 发展 。在这一过渡时期,壁画中经变题材也逐渐多起来了,经变是佛经的变相,也就是佛经的图像。北魏时经变题材的壁画很少,大多是本生故事,只有比较简单的几种经变形式。在 295 隋窟的涅变已不同于 428 魏窟的涅变 。在魏窟的涅变画中,释迦入灭,侧身而卧,后面行列整齐的群弟子悲恸不已,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只有捏拳表示悲痛的样子。画面中的菩提

8、树列植作球状,与人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在隋窟的涅变中则完全打破这种呆板的格局,人物表情动作都丰富起来。悲痛的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和不忍见世尊入灭而放火自焚的须跋陀罗以及众弟子,摇头捶胸,人物有4着剧烈的动作和表情,树木的穿插变化和点缀画面的飞天也有丰富的动感。与魏窟的涅变画相比,更显豪放大胆。我们从中感受到,在这大乱尚未结束而大治又未开始之际,从毁灭与绝望中挣脱出来的人们,奔放的豪情无法遏制,表现出的豪放和大胆不拘一格。同时,在壁画中也表现出细致与清新的美好情怀。如 420 窟中的群鸟听法 ,描写的是法华经变二十八品其中的一品: 释迦在枝叶茂盛柳荫下盘膝而坐,几位菩萨和信徒随后站立,群鸟围座于四周

9、聆听佛经。远处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塘中停止了游动,枝头上的蝉儿也停止了鸣唱,荷塘的花蕾从水里露出头来,似乎一切都在倾心聆听之中。画面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晴天,那样清新,画中的形象宛如荷塘水中的荷花,如此挺秀。尽管隋魏二代经变画的表现形式在手法上有着很多的不同,但都处在一个萌芽阶段。经变画与净土信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流行,在那个世乱民苦的年代里,找不到构成极乐世界幻想的现实依据,到了唐代则可以依照现实世界来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因此,经变画的主体在唐代才得到空前的发展。 入唐时,莫高窟已经是拥有一千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唐代各种题材的净土变壁画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达到了 历史 的顶峰,无数艺

10、术家殚精竭虑地创造的成果,使我们目醉心迷,显示出这个时代不平凡的艺术高度。 莫高窟的唐代石窟遗存至今有二百余窟,其中各种题材净土变的壁画就有一百多壁。洞窟中四壁绘满巨幅的阿弥陀净土变、西方净土变、弥勒净土变和东方药师净土变等壁画,各式各样题材的经变画代替了魏隋时期的本生故事,绚丽多彩,场面恢宏。佛教的经变很多,经变题材的选择和经变画的表现,与当时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广泛流行是密切相关的。净土宗信仰深入人心,净土变的壁画描绘着一个没有五浊烦恼,庄严皎洁的世界,正对应着佛所居住的苦难尘世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变 (左图)是220 窟初唐时期(公元 618712年)的壁画,描写一个场面宏伟、5富

11、丽非凡的极乐世界,画面中有大大小小人物一百五十余身,巨大的构图中以佛为中心,佛身着通身袈裟,手作印,结跏而坐。大势至侍立于佛的左右两旁,化生的菩萨姿态各异,发髻高耸佩戴宝冠,天衣裹体,或坐或立,凭栏转侧,表现出一种自在而安宁的神情。童子在莲荷之中嬉戏玩耍,天空中的飞鸟在鸣叫,乘云而下的各方诸神身处如雨繁花之中,水榭重阁、平台宝池,洋溢着一派净土世界的繁华气象。全壁布局精到而又宏伟,疏密有致中毫无拥塞疏漏之意。 法华经变 (右图)是 217窟盛唐时期(公元 712751 年)的壁画,其中一品“化城喻品” ,故事说的是一群人在一位导师的带领下,到遥远的地方去求宝,途经旷绝无人的险难恶道,在艰难险恶

12、时导师幻化出一座小城,鼓舞大家前行。画面中山峦叠嶂,峰回路转。青绿山水在起伏跌宕的大布局中显现出雄浑气象。 岩崖之间山花如锦,流水淙淙,枝叶摇曳,赤身短裙的行者和骑骡牵驴的随从在山间崖道中行走,描绘得细致入微。佛经故事在凹行框架结构场景中迂回展开。这里并没有故事中那种疲惫与恐惧的险恶之感,只有幻化一城的安宁和鼓舞众人前行的美好愿望,以及幻像中春光明媚的景象。与法华经经变同窟相对应的壁上,则是一幅结构繁复的青绿山水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左图) 。青绿山水中许多人物与建筑布满墙面。佛与菩萨、舞乐与飞天交相辉映,建筑物的雄伟富丽在青绿山水之中,显得博大而精微。雄伟壮观的画面出现在石窟的壁画中,说明了盛唐

13、时期的佛教如日中天,盛极一时。气势恢弘、富丽堂皇6的场景,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物质的极度丰富。中晚唐俗讲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寺院壁画的制作,部分壁画根据变文描绘。因此这类巨变具有更强烈的世俗化和戏剧性色彩 。 劳度差斗圣变就是其中代表。他以戏剧性的手法生动地画出舍利佛同劳度差斗法的种种神通变幻:劳度差化作大树,舍利佛化作旋风,将树连根拔起;劳度差化作七宝池,舍利佛化作六牙白象,吸干池水.六个回合,劳度差皆败。在形象雕刻上。画家选取旋风卷树,劳度差的宝座瑶池摇摇欲坠等情节,来加强劳度差的惶恐神态,巧妙的映衬舍利佛的神通力量,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法场面,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唐代绘画在形象雕塑上,要求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具体神态,使人物画进入到“备的人情”的境界。宗教题材呀适应时代思想与审美的要求,反映了更多的显示生活景象。唐代佛教深入民间,僧人宣讲佛经利用讲唱形式,因而形成了变文:而变文又进一步促进了变相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世俗民众接触最广的佛教寺院,成为当时画家曲折反映生活与思想的画廊。参考顶书目:中国美术 魏晋至隋唐作者 金维诺 中国人名出版社 2004 年美的沉思 作者 蒋勳 文匯出版社 2005 年中国美术史作者 田卫平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中国美术简史 作者 孔令伟 上黑人名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