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017793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毕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疯癫形象探析 【作者】胡 明 萍 【关键词】疯癫形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疯癫与文明 【指导老师】胡 俊 飞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现代汉语词典将“疯癫”定义为:“神经错乱;精神失常”1,这是一般意 义上的理解。然而,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却认为“疯癫”不仅仅是生理病变的 产物,而且还是文明或文化的产物。“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 的异己感” 2,一般是与人、人的弱点、梦幻和错觉相联系。疯癫者通常在生 活中或遭遇人生变故、或遭受压迫打击、或大喜大悲过度,以致超出了心理承受 能力,而产生一些非理性的特征,往往表现为古怪的举止、错乱的语言、非理的 要求等

2、等。他们常常以病态来捉弄人,而后用病态的语言道出事实真相,道出人 能知觉的有关自身的一切真理。 从古至今,“疯癫”人物经常成为作家审美选择和形象创造的原型,不少著名的 艺术典型不是带有某种“癫狂”色彩,就是患有典型的“癫狂症”。在悲剧传统 发达的西方文学中,“疯癫”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大量被使用的素材。莎士比亚就是 一个屡屡在作品中使用“疯癫”的文学家,在他的一系列悲剧里,“疯癫”总是与 死亡和谋杀为伍。 本文将借助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的相关理论与观点,着重从莎士比亚四大悲 剧中“疯癫形象”的类型与内涵和创作意图探究两个方面来对其中的“疯癫形象” 进行分析。通过解读剧中人物的疯癫言行,挖掘人物更深层

3、次的内涵,了解莎士 比亚创作的意图。 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疯癫形象”的类型 依据作品中“疯癫形象”发疯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以及他们各自疯癫的特点将其 分为四类,即装疯型、逼疯型、职业型和惩罚型。 (一)装疯型 此类“疯癫形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疯癫或傻子,而是一种迫于形势的压力,或 为了保全自身,或为了复仇而借“疯癫”进行伪装。“疯癫”在此成了一种避难 的利器,与此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伪装,也是一种揭示真理的方式。苦汤姆 埃德加和疯王子哈姆莱特就是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李尔王中葛罗斯特的大儿子埃德加被弟弟埃德蒙蓄意陷害,蒙受不白之冤, 最后不得不离家出逃。为了躲过搜捕,藏在空心树里,逃过一劫

4、;为了保全性命, 他改头换面,用污泥涂面,用毡毯裹腰,使头发缠绕扭结,用自愿的裸露去凌冒 风威和天降的种种虐待,扮成一个最卑贱、最穷苦、最为世人所轻视的疯丐可 怜的汤姆。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称赞人类是宇 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高贵的王后丧失了理性,克劳狄斯弑兄乱伦,又从老丹麦王的“鬼魂”中得知自己负有“复仇”的重任。在这样的打击下,哈姆莱 特开始对人文主义理想本身产生怀疑,对被欲望充斥的荒诞世界进行控诉,甚至 对自己作为一个“人”也感到厌恶。总而言之,哈姆莱特陷入了病态的怀疑中, 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中艰难的踟蹰着,企图在疯癫的掩蔽下完成复仇的任务

5、。 (二)逼疯型 此类“疯癫形象”由于遭受外界不可抗力的压迫,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以致内心 无法承受,导致神经错乱,最终被定义为“疯癫”。他们是真正的疯子,但也是 “精神王国”中的“国王”。 奥菲利娅的绝唱便是如此,李尔王痛苦而甜蜜的疯 癫更是如此。 奥菲利娅是哈姆莱特的情人,温柔善良、纯洁无暇,也是柔弱单纯的。因而她的 发疯以至最终的死亡,又是最令人爱怜的。她无意中充当了黑暗势力刺探哈姆莱 特的钓饵,这一举动深深地刺痛了情人哈姆莱特的同时也刺伤了自己。面对情人 粗鲁、刻薄,甚至残忍的伤害,奥菲利娅在惋惜多高贵的一注才华的毁掉的同时 也伤心欲绝: “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

6、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 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止的智慧,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 土!”3 再加上,哈姆莱特后来又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波洛涅斯,更是将她逼迫到了精神崩 溃的边缘,最终奥菲利娅疯了,披头散发、精神恍惚。 李尔的疯癫亦是如此,因极度悲愤、失望而丧失了理智,从而也产生了超越理智 的非凡智慧。理智尚存之时,李尔王被女儿欺骗,把王国分给了忘恩负义的两个大 女儿;挚诚的小女儿却被剥夺了一切,忠诚的肯特也因为进忠言遭放逐;被大女儿 戈纳瑞抛弃之后,他还寄希望于二女儿里甘,结果在暴风雨之夜被拒之门外。在风 雨的

7、侵袭中,他才真正产生对“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的同情;精神失常后,才 认识到生命存在根本的悲剧性。总之,李尔王的“疯癫”之中富含着深刻的智慧, 就像葛罗斯特自喻的那样:“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曾失足颠仆” 4。但是没有 理智引导时,李尔王却凭感觉看清了世界。 (三)职业型 属于该类的疯癫形象也许是真正的疯子或傻子,也许不是,或者介于两者之间,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以“疯癫”为职业,以装疯(或真疯)卖傻的形 式来取悦别人。但他们又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疯子或傻子,因而他们虽疯, 虽傻,又是充满智慧的。我以为李尔王中的弄人就属于此种类型。 他以调侃戏谑寓有隐意来取悦国王为职业。他的社会地位低

8、下,却在李尔最凄凉 的时候仍然陪伴着他。他把国王和国王周围阴险的,善良的,丑恶的小人和忠奸都 看得很清楚。他不时说出一些带傻的疯话,颠三倒四,然而往往道出事实真相。 他曾对李尔说: “我不知道你跟你的女儿究竟是什么亲戚;她们因为我说了真话,要用鞭子抽我, 而你因为我说 谎,又要用鞭子抽我;有时候我闭嘴,却也要挨鞭子。”5 弄人明明知道李尔是他女儿的父亲,却问李尔“你跟你的女儿究竟是什么亲戚”。 这么一个看上去很荒唐的问题,仔细想来却又颇有道理。正是这个问题道出了李 尔的心病。而善良的和丑恶的都在拿着鞭子,又道出了社会的荒谬性。弄人近乎 荒唐的语言,怪诞而又令人不可理解,这是一种愚人的智慧。(四

9、)惩罚型 此类“疯癫形象”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疯子,但是他们已陷入极度的精神危机之 中。他们或为自己的罪恶与野心,或由于自己的轻信与欲望而处于恐惧、幻觉之 中。道德良知与野心欲望在他们心中激起巨大的浪花,也是一种正义对罪恶的惩 罚,“它在惩罚头脑混乱的同时还惩罚心灵混乱” 6,让受苦者在虚妄的幻觉 漩涡中体验到,自己受到的惩罚将是永恒存在的痛苦。在这里,“疯癫”是最纯 粹、最完整的错觉(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形式,“用粗野不羁的言辞宣告了自 身的意义;它通过自己的幻想说出自身的隐秘真理;它的呼喊表达了它的良心”7。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和奥瑟罗的“疯癫”就属于这 种类型。 麦克白可

10、谓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情节最紧凑,气氛最紧张、阴郁的一部悲 剧。作为一出杰出的悲剧,莎士比亚不仅表现麦克白犯罪堕落的全过程,还把这 个天性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迈向地狱之门的每一步所经历的精神搏斗都深深 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个女巫成了打破他内心平衡的第一股力量,其实,女巫的预言就是一种迷惑人的 考验,映照出了麦克白心中早已存在的“魔鬼”。 正如一枚钱币的两面,在麦克 白野心开始肆意膨胀的同时,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也在麦克白 的心中激起无法回避的道德情感的惊涛骇浪。他怕夜晚的寂静,怕夜晚的声音, 怕大地与砖石会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谋杀国王的行为产生的心灵不安,使麦克白的 内心再也无

11、法摆脱愧疚和不安,他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喊着:“不要再睡了!麦克白 已经杀害了睡眠。”8麦克白夫人的精神崩溃更进一步加剧了麦克白内心的斗争。 第三幕的第四场中当麦克白看到了被自己暗杀的班柯的鬼魂时心智疯狂,对着宴 会群臣胡言乱语,几乎道破自己的阴谋罪行。这就是所谓的“避开一切耳目的罪 行从这种奇异的惩罚中暴露出来”, “通过自己的幻想说出自身的隐秘真理”。9 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前进的动力,促成了麦克白悲剧的完成。莎士比亚将她比做 “花瓣下的毒蛇”,她不仅狠毒、凶恶,而且在弑君篡位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坚 定不移、迫不及待。正是在这位蛇蝎女人的激励、推动下,麦克白终于说出了那 句逆转了他一生并最终引领他

12、走向死亡的话:“我的决心已定,我要用全身的力 量,去干这件惊人的举动。”10 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内心的谴责,当麦克白听到自己“已经杀害了睡眠”的时 候,麦克白夫人的睡眠也同样被杀害了。她的梦游和强迫性的洗手动作昭示了她 内心的恐惧与惶惑,她的呓语“向那些已经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情的人,吐 露了长期以来只对不会说话的枕头说的话。”福柯曾说:“疯癫虽然表现为 一派胡言乱语,但它并不是虚荣自负;填充着它的是空虚感,是麦克白夫人的医 生所说的超出我的医术的疾病;它已经是完全的死亡;一个疯子不需要医生, 而只需要上帝赐福。”11 奥瑟罗被许多人认为是莎士比亚最悲怆的剧作。奥瑟罗,一个具有高贵品行 的人,

13、由于自己的轻信多疑,听信谗言而杀死了自己至纯至洁,并且深爱着他的妻 子,最终自己也懊悔自杀。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心颤!奥瑟罗本人也既让人仰慕、 怜悯、同情,又让人恼怒、遗憾。无法克制的怒火终于使奥瑟罗亲手扼死了苔丝狄 蒙娜,他的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对妻子不忠的惩罚,不如说是对自己混乱灵魂的拯 救。苔丝德狄蒙死了,他的心灵也暂时得到了平静。当真相大白,他认识到自己 的弥天大错时,奥瑟罗懊悔不已,最后自己也成了阴谋的牺牲品。奥瑟罗在杀死自己妻子之前,经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他的胸膛“满载着毒蛇的 螫舌”, 12他意识到“我的心灵失去了归宿,我的生命失去了寄托,我的活力 的源泉枯竭了”, 13他心中充溢着不可

14、抑制的烦恼、仇恨和痛苦,“我要杀死 你,然后再爱你” 14。其实,他已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危机之中,“假如奥瑟罗 具有大多数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就不会陷入猜疑的误区、妄想的泥坑,把 一颗比他整个部落所有的财产更贵重的珍珠随手抛弃。” 15 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疯癫形象”的内涵和创作意图探究 也许我们会感到奇怪,莎士比亚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悲剧中一再塑造“疯癫”的人 物?这些“疯癫形象”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其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我以为只 有深入到作品本身才能解读这道独特的风景。 (一)主体分裂的哈姆莱特与人文主义理想的弘扬 在中世纪传说中,王子装疯是为了掩盖自己复仇的意图,为了保命,按中世纪人

15、 的简单思维方式,这样讲是可以的。而莎士比亚要写的克劳狄斯是原始积累时期 极阴险狡诈的野心家,无论哈姆莱特怎样表现也是躲不开他的猜忌和暗算的,装 疯只能更引起他的警惕。而“戏中戏”的试探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恰如哈姆莱 特自己所说,自己“放了一响空炮”, 16回应的是被克劳狄斯送往英国,差点 被削下首级。 实际上,哈姆莱特在鬼魂退场时,自我主体已经发生彻底的分裂,而这种分裂的 标志是哈姆莱特试图以装疯的手段来逃避冲突:“我今后也许有时候要故意装出 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17主体分离首先意味着意志和情感的分离,集中表现 在失去情绪控制能力。哈姆莱特虽然没有疯,没有失去理智,但是却已无法保持正 常人

16、自我主体的完整性。如果哈姆莱特能保持自我主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他就 根本没有必要装疯,因为这样反而会引起国王的怀疑。正因为他无法控制“冲突” 中的自我,所以只能依靠装疯来宣泄自我,并瞒天过海。正如斯达尔夫人所指出 的:“我觉得,我们在阅读这部悲剧的时候,完全可以在哈姆莱特假装的疯癫之 中清楚地看出真正的疯癫”。 18 另一方面,这种装疯纯粹是他逃避现实的动机的合理化机制(一种为自己找借口以 减轻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疯子具有表达真实自我的权利。这样,哈姆莱特 的装疯,标志着主体性的分裂,从而使哈姆莱特的人格产生新变化。于是,我们可 以看到一个主体分裂、思想颓废、行为荒唐的哈姆莱特形象。 尽管哈姆莱特装疯弊大于利,但是莎翁为何还塑造这样一个疯癫的王子呢?李鸿 泉认为“由装疯的王子到不装疯的王子,这个变化是莎士比亚在有意无意中完成 的。也就是说,这个变化未必是莎氏明确意识到的”。 19我本人认为并不排除 这种可能,但是我觉得更大程度上还是有意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