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16632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评测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2011201120122012 学年八年级第二次测评学年八年级第二次测评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答题时间 120 分钟,其中书写 4 分,满分100 分。题号一二三书写(4分)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18 分)1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 (8 分)(1)欲问行人去那边?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柳宗元小石潭记)(4)天上的云,激荡着诗人的感情。 “荡胸生层云, ”是杜甫望岳时的所见;“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想

2、象;眺望云端,李清照的一剪梅用“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寄托思念;登高览胜,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则用“ , ”抒发豪情。http:/ ) (2 分)A风靡(m) 池沼(zho) 鳞次栉比(zh)B悖论(bi) 喧嚣(xio) 姹紫嫣红(yn)C硕大(shu) 山岚(ln) 娓娓动听(wi)D谛听(d) 潋滟(lin) 重峦叠嶂(zhn)3下面两个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 分)(1)中国男篮职业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山西汾酒队”的比赛吸引了很多球迷的观注。(2)汾河公园没有在小范围内堆石挖池,而是别具匠心地安排布局,因地治宜地设计景观。(1) 改为 (2) 改为 4请使用修改符

3、号,使下面两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更加合理。 (2分)(1)友谊地久天长这支歌,大家唱过了很多遍,但今天唱觉得格外有意义。(2) “我们必须制止这种错误行为, ”他把大手一挥继续说:“让这种现象存在是我们的失职。 ”5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从“脸、胃、脖、腿、肝”等字来看,“月”这个偏旁应该和 有关;而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则是巧妙地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表达的实际意义是 。 (2 分)http:/ ) 。 (2 分)A保尔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退学后,他当过车站食堂的小伙夫,做过发电厂的工人。B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他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C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

4、和战友们克服了泥泞、冻土、饥饿和土匪骚扰等困难,终于修好了铁路。D保尔后来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坚强的革命信念支撑着他写出了小说牛虻 。二阅读(38 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710 题。 (14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5、,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http:/ )【注】少:稍、略。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垠:边界、界限。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房屋的大梁。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洞然:石子击水声。激越:声音高亢。箭:箭竹,一种竹子。奇而坚: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疏数偃仰:疏、密、伏、起。7甲文中的“闲人”是指 的人;乙文中的“ ”四字与小石潭记中的“蒙络摇缀”结构相似。 (2 分)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相与步于中庭 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帮帮你】请回忆狼中的“一狼径去” 。(4)其一西出

6、 西:9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环之可上,望甚远。http:/ (不少于60 字) (4 分)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 1114 题。 (10 分)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欧洲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海水潮汐能发电的新技术,将一个开放式的“风车”放置海底,利用海水的流动来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科研人员已开发出第一台试验样机,并于近日在英国西海岸试运行。这项耗资 600 万欧元的研究项目由德国、英国和欧盟提供资助,数家欧洲研究机构参与。首台被命名为“海流”的试验样机安置在英国西海岸

7、布里斯托尔湾海面下 20 米深处。机组形状宛如一个倒立的风车,其叶片直径为 11 米,以每分钟 15 转的速度随海水水流旋转。考虑到海水涨落变化,风车上端固定竖塔有 5 至 10 米露在水面以上。科学家说,由于海下“风车”的叶片转动装置是开放式的,因此不用建造水坝。此外,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过相对较小。比如,同为一兆瓦http:/ 55 米左右,但海下“风车”的叶片直径只需 20 米左右。参与研究的德国卡塞尔太阳能供应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巴尔德说,这项新技术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其优势在于不受天气影响。他说,只要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潮汐能

8、就会一直存在。据英国运营首台试验机组的 MCT 公司估算,利用这项技术将可满足英国 20%到 30%的电力需求。试验样机的发电功率约为 300 千瓦,但今后科学家将制造出兆瓦级功率的海下发电机组。据目前的勘测,欧洲共有 100 多个地方适合安装这种新型发电装置,理论发电功率可达 1.25 万兆瓦,约相当于 12 个普通核电站的发电功率。尽管海下“风车”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 5 到 10 个欧分,略高于常规发电成本,但它具有无污染、可持续使用等显著优点。不过也有科学家提出,海下“风车”叶片转动时力量很大,会对周边海水流动产生较大影响,也容易对一些海洋生物造成伤害。11阅读两段,概括出海下“风车

9、”发电的三个优点。 (3 分)(1) ;(2) ;(3) 。12下面句子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其叶片直径为 11 米,以每分钟 15 转的速度随海水水流旋转。13 “这项新技术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 ,给这句话中你http:/ 分)14 “尽管海下“风车”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 5 到 10 个欧分,略高于常规发电成本,但它具有无污染、可持续使用等显著优点。 ”删除加点的“略”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 分)(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 1519 题。 (14 分)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2006 年,在做唐山大地震 30 年

10、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http:/ ”是的, “90 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

11、在梦呓。因为 。“故乡” ,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 “九棵树”其实无树, “苹果园”其实无园, “隆福寺”其实无

12、寺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11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http:/ “产权” 、 “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12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沈从文说, “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没有13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14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中国青年2010 年第 11 期)15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 (2分)16理解文章,请为第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合理的句子。 (2 分)因为 。17如果把文章第段改为下面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分)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