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99944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 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 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 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 的单位为赫兹,Hz)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 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3、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1)控制噪声在声源。(2)阻断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 20Hz-20000Hz 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 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2温度的测量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

4、高,应用外焰加热。 (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洒出酒精引起火灾。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以免引燃灯内酒精。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3温度计及使用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水银、酒精、煤油)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3)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需与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对于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到的温度与它的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温度为: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汽化的方式: (1)

5、蒸发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吸热致冷。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2)沸腾特点: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规律:不断吸热,温度持续不变。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现象。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液化现象是气体遇冷放出热量或压强增大由气体直接变为液体的现象。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闻不到的。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 而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底部开始有气泡,气泡上升变小,当沸腾时,底部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到空气中。 三熔

6、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现象。(1)晶体熔化特点:溶化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溶化前后温度不断上升。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过程状态: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 (2)非晶体熔化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没有熔点。 过程状态:固态软稀液态 2凝固: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现象。(1)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规律: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非晶体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没有凝固点。 3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从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 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4同种晶体的凝固点

7、和熔点相同 5常见的晶体非晶体:玻璃、石蜡、松香是非晶体,冰、海波、萘是晶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吸热,有致冷的作用,例如干冰。 2凝华: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3自然现象:露、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雪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现象第三章第三章 光现象光现象一光的色彩 颜色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它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按光束的形状可把光源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电灯是点光源,手电筒是平行光源。 2光的色散: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通过三棱镜偏射后照到白屏上出现了一条不同颜 色依次排列的彩色亮带,这条亮带叫作光谱。这个现象的产生表面:第

8、一,白光不是单色 的;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红色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 程度最大,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 、蓝、靛、紫排列。 3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4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各种色光都能透过的物体是无色。(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将各种光全反射的物体是白色的,将各种色 光全吸收的物体是黑色的。(3)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5光具有能量:光所具有的能量叫光能。例如,太阳能。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频率在Hz 到Hz 之间,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11103141

9、09 . 3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后温度升高。一切物体都 发射红外线,不同的物体发生的红外线不同,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温度时发出的红外线不 同。2紫外线:频率在到Hz 之间,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Hz14105 . 716106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高温物体会发射紫外线。 三光线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影子。 2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光在空气种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 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2/3。smc/1038光年表示光在一年时间中所走的路

10、程。 四平面镜 1表面平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都可称为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接跟镜面垂直(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西安 相交而成,因此,没有光从虚像射出来)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成像(镜子)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潜望镜)4凸面镜和凹面镜(1)凸面镜的特点:成缩小的像,观察到的范围比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范围。(2)凹面镜的特点: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汇聚到一点。 五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

11、现象叫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 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反射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2)如果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就叫做漫反射。 4入射光线不动,若镜面转过 a 角,则法线也转过 a 角,反射光线则转过 2a 角,反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或减小 2a 角。 5物体的亮与暗决定于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光线多则亮,反之则暗第四章第四章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 透镜透镜一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

12、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小于入 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三线共面,折射角大于入 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二透镜 1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1)通过凸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2)通过凹透镜,所看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 ,这个点 F 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f 叫做焦距。 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成发散光线,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

13、 焦点。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 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其二是平行的光 线经过凹透镜后过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其三是入射光线延长线过虚焦 点的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射出。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像的性质物距 u 和 焦距 f 的关系 正立或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或虚像像的位置像距 v应用举例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2f投影仪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规律总结: (1)两个分界点: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

14、 的分界点。 (2)像的倒立和虚实:正立的像一定是虚像,像与物异侧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像 与物分居透镜两侧。 (3)像随物在主光轴上移动时,其方向具有一致性,物如果靠近透镜,那么实像在 另一侧远离透镜,且像变大,虚像与物在透镜同侧也靠近透镜,且像变小,反 之亦然。 (4)物体与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间的距离最小为 4f,否则不能成实像。 四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视力的矫正:戴凹透镜,使像后移,矫正近视眼。戴凸透镜,使像前移,矫正远视眼。第五章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字母 m 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米,厘米 和分米,分别用 Km,

15、cm,dm 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长度测量 刻度尺:零刻度,分度值,量程,单位。 使用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1)选对 (2)放对: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刻线应紧靠被测 物体。 (3)看对: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读对:准确 读出分度值的数字,还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 (5)记对:数字加单位,无单位,无意 义。 3误差: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错误可以避免, 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1)选用精密仪器。 (2)改进实验方法。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测量时间:国际单位制

16、中,时间的主要单位是秒,用字母 s 表示 5测量工具:钟表,秒表等。 二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速度公式:v=s/t v 表速度,s 表路程,t 表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 m/s,常用的还有 Km/h 测量:利用刻度尺和计时器可测出物体的速度。 三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即 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3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情况时,仍可使用速度公式求出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四世界是运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