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99924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年年*月月*日日一、一、*概况概况(一)区域概况(一)区域概况*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105 国道与 310 国道均在此交汇,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过度地带前沿。地理坐标为北纬 3347至3457,东经 11457至 11439之间,东南与*省*市、*市及*市,北与*省*市,西、西南与本省的*市和*市为邻,全市辖*、*2 区,*、*、*、*、*、*6 县和*市,总面积 10700.23 平方公里,占*省土地总面积 6.4%,在全省各市、地区中位居第六。2000 年总

2、人口为 796.40 万人,人口密度 744 人平方公里。(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处于豫东冲积平原东部,黄河冲积扇体之上,境内地势基本平坦,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冲积,局部稍有起伏,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海拔高度一般在 3070 米之间,平均坡降1/50001/7000,东部边缘有零星孤丘,芒砀山最高,海拔 156.8 米。全区土壤分 6 个土类 10 个亚类 20 个土属 53 个土种。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多年平均气温 13.914.3C,1

3、月平均气温-0.41.0C,7 月平均气温 27.127.6C。年平均降水量 686.5872.9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 2204.42427.6 小时,年均日照率 5055%,为全省之首。年均无霜期 207214 天,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积温0C 的 48105661C,5C 的 45655471C,10C 的 41875155C,15C 的 33044657C。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但春易旱,秋易涝,并有干热风为害。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极易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境内流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主要有*河、*河、*河、*河

4、、*河、*河、*沟等 42 条,30100 平方公里沟河 110 条,斜贯全境均向东南流,属淮河流域。全区水资源总量 22.84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值),其中:地表径流量为 9.19 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储量为 16.97 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 3.32亿立方米;过(入)境水量 8.45 亿立方米。在水资源总量中,可利用量为 16.2亿立方米,占总资源量的 70。*交通便利,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国道 310 路和 105 公路均在*交汇;区内公路纵横交错,密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伴随着*河航运的开发(水上运输可达*)和民用航运的开通,*将成为*省东部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5、煤炭储量较大。*煤田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煤层稳定厚度适中,适合机械化开采,具备兴建大中型煤矿条件。*山非金属矿储量大,品质好,是发展水泥、石灰等建材工业的优质原料。建国以来,*工业有长足发展,现已初步形成酿造、纺织、食品、卷烟、皮革、煤炭、电力、机械、建材、塑料、化工、印刷、工艺美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涌现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基础比较脆弱,生产不稳定,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明显但综合开发能力较差,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科技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三)土地利用状况(三)土地利用状况1、土地利用结构全市土地

6、总面积 1070023.11 公顷,其中农用地 852013.8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9.63%;建设用地 178353.95 公顷,占 16.67%;未利用地 39655.30公顷,占 3.70%。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 724513.0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7.71%;园地27318.74 公顷,占 2.55%;林地 43110.86 公顷,占 4.03%;其它农用地57071.23 公顷,占 5.33%。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163936.0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32%;交通用地 7499.60 公顷,占 0.70%;水利用地 6918.28 公

7、顷,占0.65%。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面积为 2433.2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23%;其它土地 37222.07 公顷,占 3.48%。2、土地利用特点(1) 土地类型多样*市多样化的微地貌格局,形成了多样性的土地类型。按适宜性可分为宜农、宜园、宜林、宜牧、宜渔等多种土地适宜类型;按土地利用现状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其它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 9 个二级地类和 41 个三级地类。(2) 地域之间土地利用差异较小*市属于平原农区,土地垦殖率、利用率均比较高,土地利用方式差异不明显。全市土地利用率平均为 96.30%,其中*区 93.

8、60%,*区 95.54%,*县96.63%,*县 96.27%,*县 95.92%,*县 96.16%,*县 96.81%,*县95.46%,*市 97.59%。土地垦殖率在各县(市、区)之间差别不大,在 68%左右。(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市待开发整理的土地资源在区域间分布差别较大,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全市待整理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市东南和西南部,其中以*市分布最多,*县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待复垦的土地资源*市分布居多。待开发的宜耕未利用地各县(市、区)均有较大面积分布,但以*中北部、*北部和*市西北部分布较为集中。(4)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达 486134 公顷,占耕

9、地总面积的 68.82%,通过加大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中低产田可挖掘的潜力相当可观。二、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和形势二、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和形势(一)基本状况(一)基本状况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市强化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了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管理体系,结合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补助项目的实施,推行了项目法人、招标投标、监理等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审批制度,制定并实施了耕地储备、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

10、抵指标、土地置换、易地补充耕地等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依法建立了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为主的投资渠道,探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开展了后备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补充了耕地数量。1997-2000 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计补充耕地2452.20 公顷,年均 613.05 公顷。2000 年全市基本上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耕地生产能力。结合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广泛施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

11、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稳步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优化了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通过大力推广以“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为重点的土地整理,不断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通过积极实施综合整理,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增加就业提供空间;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目前,全市有组织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处于起

12、步阶段,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在土地开发整理实施中还存在着“重开发、轻整理和复垦”、“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宏观调控有待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法规有待健全,管理有待规范,缺少与土地管理法及其它国家法律相配套的土地开发整理地方法规,规范化管理还不够到位;机制有待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化产业化有待进一步推进。(二)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二)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期内,全市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13、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出“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要求,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和方式。这对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道路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土地开发整理法规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国家及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

14、将为整体推动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起到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步健全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为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不利因素:*市所承担的人口压力重,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补充耕地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土地粗放利用的观念在短期内还难以转变,引导土地开发整理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易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生态环境建设对土地开发的约束力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成本提高,难度将逐步增大;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地区占用耕地需求量大与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地区水、热条件不匹配的状况并存,补充优质耕

15、地的难度逐步加大,耕地生产能力提高将面临更大压力。三、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规划期内(2001-2010 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潜力为 72403.3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潜力 52543.22 公顷,在土地整理中耕地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为 25358.91 公顷,农村居民整理增加耕地潜力为 27184.31 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潜力为 3678.54 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潜力为 16181.54 公顷。(一)土地整理潜力(一)土地整理潜力1、耕地整理补充耕地潜力*市待整理耕地区共涉及 9 个县(市、区)190 个乡(镇),总面积为770256.43 公顷,其中包括

16、耕地 706384.70 公顷,沟渠、农村道路、田坎等辅助生产设施用地 53868.00 公顷,零星地类 10003.73 公顷。全市待整理耕地区辅助生产设施用地及零星地类面积占待整理区总面积的 8.29%。*市现有农田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等粗放利用的状况,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表明,通过对现有农田深入挖潜,合理规划布局道路沟渠,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充分开发零星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全市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5358.91 公顷,耕地整理潜力系数平均为 3.29%。另外,全市有 69%的中低产田通过田、水、路、林综合配套治理,产量可得到大幅度提高;31%的高产田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产量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这样,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开发可提高全市的农作物产量,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