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

上传人:di****ng 文档编号:36979931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1.4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教育课程改革(一) 2014 陕西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国考高频考点精准点拨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 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 实现培养目标而规

2、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二、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 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 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 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 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 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

3、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 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 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 要求。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 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良好个性。(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

4、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 程。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 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 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 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 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 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 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

5、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 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 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 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 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亦称潜在 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

6、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 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三、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 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 主义是其代表理论。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 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 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 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个学派的理

7、论较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 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 准备也较少关注。(二)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 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 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 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 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

8、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此外,活 动中心课程不指定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教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因此活动课程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三)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 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 迪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 不是个人的发展。为此,该理论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 自由及活动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

9、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 社会的运载工具。四、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 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它从整体上规定着 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 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 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2.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

10、、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 定学校开设哪些学科和课程。这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学科顺序是根据修业年限、 学科内容、各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而确定学科开设的顺序。 课时分配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包括学科在一学年里的授课时数、每周的授课时数和各 年级的周学时等。在课时安排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科的任务、作用、教材内容的多少和 学科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 学校在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3.课程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

11、的依据。(二)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 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三)教材1.教材的概念教材又称教科书,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 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是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 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2.教材的

12、编排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 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 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 化。3.教材的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 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

13、、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 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五、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 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 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三)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 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

14、,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 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 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 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 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 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3.情境模式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 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 出的“文化分析”理论。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 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文章来源:陕西教师考试网(http:/?wt.mc_id=bk105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