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79792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复习试题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习题精选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 ,他是 (时期)人, 桃花源记原是 中的 。本文选自 。2解释句中黑体的词语(1)缘缘溪行( ) 忘路之之远近( ) (2)落英缤纷缤纷( ) 渔人甚异异之 ( ) (3)屋舍俨然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 (4)阡陌阡陌交通( ) 悉悉如外人( )(5)具具答之( ) 咸咸来问讯( ) (6)诣诣太守( ) 遂遂迷( )(7)欣然欣然规往( ) 寻寻病终( )3古今异义辨析(1)芳草鲜鲜美 古:( ) 今:( ) (2)率妻子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 ) 今:( )(3)无论无

2、论魏晋 古:( ) 今:( ) (4)阡陌交通交通 古:( ) 今:( )4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什么? 5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闻之,欣然规往。 二、课内精读二、课内精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3、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解释下列词语。(1)俨然:_(2)欲穷其林:_(3)悉如外人: _2翻译句子。(1)渔人甚异之。译:_(2)复前行,欲穷其林。译:_3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4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5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B

4、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6第 1 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答:_ _ 7阅读第 2 段,用原文回答。(1)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3)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5 分)惟吾德馨( ) 阅金经( ) 谈笑有鸿儒(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斯是陋室( ) 濯清涟而不妖(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2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5、3 分)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填空。(10 分)陋室铭作者_,是_朝诗人。爱莲说的作者是_,字_,宋代_家,学者称他_ 先生。爱莲说以_和_衬托莲。“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或者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_。“_,_”写出了陋室的环境。予独爱莲之_,_,中通外直, _。6翻译下列句子。(10 分)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无案牍之劳形。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

6、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阅读题(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作者是 , 代哲学家。(2 分)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1 分)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1 分

7、)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1 分)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8 分)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濯清涟而不妖( )( ) 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 同予者何人?(

8、 ) 宜乎众矣( )7、默写。(6 分)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 是“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8、翻译下列句子。(10 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填空。(14 分)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 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

9、用 作反面映衬。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23 课 核舟记明有奇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 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 左刻“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 侧, ,各隐卷底衣褶中。 。嘻,技亦灵怪矣哉!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

10、舱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尝贻余核舟一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我的理解: 5.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6.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7.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8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_ _ _ 9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