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78784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120 分)一、积累运用(30 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 分)阻遏( ) 寒噤( ) 纳粹( ) 晨曦( ) 地窖( )椎 j ( ) huError!Error!( )然 案 d( ) 老 y( ) 幽 y( )2、.请标出下面各组的错别字,并依次改正在后面的括号中。(2 分)A仄歪 张惶失措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 )B荒谬 不可明状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 )C惧惮 眼花缭乱 锐不可挡 月明风清 ( )D云宵 转弯抹角 莫名其妙 富丽堂皇 (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2 分)A.太 守 / 即 遣 人 / 随其 往B.山

2、 /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C.感 时 花 / 溅 泪,恨 别鸟 / 惊 心D.吏 呼 / 一 何 怒,妇 啼 / 一 何 苦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我们学过的爱莲说、陋室铭,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C通过对海上日出这一奇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作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D有时说话就应照直说,别转弯抹角的。5.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 (2 分)A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 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 D核舟记张潮虞初新志6.下列说法

3、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2 分)A、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2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又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D、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7.按原文或提示默写。 (8 分)(1)苔痕上阶绿,_ _。 (2)陋室铭中表明“陋

4、室”不陋的原因的语句是:_ 。 (3)春望一诗的颔联是: ,。(4)望岳中表明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5)核舟记中船舱小窗右边刻的诗句是: ,。8.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4 分)(1) _ (2)_ 9.将下面这则材料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30 字)(3 分)团结奋斗创伟业,继往开来写新篇。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标,后幕正中是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10 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二楼和三楼的眺台上分别悬挂着“高举中

5、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横幅。开幕会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概括:二、阅读(40 分)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 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6、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0.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7、。(4 分)(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志之:11.翻译句子。(4 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3 分)13.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4 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0 分)4善意(1)搬新家后,黄昏将近时我喜欢倚在阳台上,看街道上人群熙攘,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即将归家的松弛和喜悦。(2)很是偶然地看到对面阳台上的目光,干净剔透,有些许寂寞掺

8、杂,像年幼的鸟儿,落单在荒原,找不到将要飞去的方向。 (3)那双眼睛刚能露在阳台的玻璃上,如果她努力跳了一下,那一定是楼下的孩子们发出了快乐的叫喊,她想看清自己不曾拥有的欢乐,跳完之后,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眼神飞快跌回寂寞。她的眼睛让我的心颤了一下,那种眼神不是她该拥有的,她那么小,看上去不过五岁左右的样子。(4)我与小女孩的目光相遇,她先是怔怔地看我,我把手竖在耳朵上,做个小白兔蹦跳的姿势,她的眼睛笑了,像雨后的花瓣,璀璨明媚。我趴在阳台上和她对望,彼此隔了些距离,说话很费力,我就用手势逗她玩,她看着我静静地笑,看得出她的手势表达不是很好,总是一伸手,又羞涩地缩了回去。(5)后来,她母亲到了

9、阳台上,大约是叫她进去吃晚饭,我冲她扬了扬手,表示再见,她别着小小的脑袋 甲 (A恋恋地;B傻傻地:C恨恨地)望着,忽然地扬起了手,向我表示再见,虽然她的手被妈妈 乙 (A缓缓地;B飞快地;C勉强地)捉了回去,可是,我还是看见了她没有拇指的右手。 (6)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手就那么扬着,久久地没有收回。(7)对面阳台的门砰地关上,隔着玻璃,还是能看到她母亲冷漠、倔强的脸色。我瞬间明白了许多(8)从那以后,我总忍不住想去看对面阳台上的眼神。黄昏时,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目不斜视地穿过住宅小区的花园,遇到相熟的街坊,亦不肯停下来打招呼,拽着对街上的热闹无限留恋的女儿上楼,然后

10、,小女孩的眼睛便出现在对面阳台上。(9)看见我时,小女孩依旧会顽皮地做个鬼脸,我的心怅怅的,她总会长大的,总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那时,她的自尊还能像在母亲的保护下那样倔强站立么?周末,女儿潇潇从寄宿幼儿园回来,我带她去海边,远远看见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离人群较远的沙滩上玩。我忽然有点冲动:“潇潇,想不想交个新朋友?你看,那位小朋友就住在我们家对面,很可爱的。但是,小朋友的右手没有拇指,做朋友时,不能盯着她的右手看,也不能表示好奇。”潇潇很奇怪,问:“为什么?”“因为小朋友没有拇指已经很伤心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丢掉拇指的事她已经忘了,伤心5也成为过去了,问她,等于提醒她记起丢了拇指的事,她会很伤心

11、的。”潇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奔向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善意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譬如,不是所有的沉痛往事都需要安慰,不是所有暂时的贫穷都需要施舍,亦不是所有肢体残缺的人都需要同情或怜悯。因为,某些不合时宜的善意表达,只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小女孩面对潇潇伸出去的手,怯怯地看了看母亲。潇潇亦回头张望我,我用微笑鼓励她。显然,那母亲认出了我,冲小女孩勉强点了点头,小女孩终于伸出了左手,潇潇拽起她,玩起了堆城堡的游戏。那天,小女孩和潇潇玩疯了,她的母亲望着她兴奋得通红的小脸蛋,眼里盈满了泪光14.“小女孩的眼睛”始终牵扯

12、着“我”敏感的心。揣摩第(3)段的“我的心颤了一下”,第(6)段的“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第(9)段的“我的心怅怅的”这三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指出产生这些心理的具体原因。(3 分)15.结合语境,揣摩语言:(4 分)(1)从第(5)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甲 _ 乙 _ (2)第(8)段“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一句中有动词“攥”。结合你对“母亲”这个形象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16.作者认为“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你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具体说说你的理由。(3

13、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 分)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6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

14、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 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7.文段中描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用意是 ,表达作者对战争 的思想感情。(2 分)18.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外貌?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 分)19.试谈谈你对文末“车厢里 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的理解。(3 分)20.根据提示,试写出符合人物特殊身份的看法。(6 分)21 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所有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假如你是联合国的秘书长,你会这样呼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