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T- 蜘瞬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启迪马常娥内容提要韩国 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内向型经济发展、 进口 替代、 出口导向、 重化工业结 构高 度化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韩国的经脸和教训对于我国的重要启迪, 一是 应当立足全球, 实 现产业发展的国际 化; 二是必须从国情出发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 三是大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和不断优化关 健 词韩国 产业结构调整启迪作者简介马常峨, 南师大经法学院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 韩国根据本国经济发 展的需要, 不断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 使原本经 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创 造了令人瞩目的“ 汉江奇迹” , 并经受住了 1 9 9 7 年 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 迅速走上经济复兴之路 韩国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不无启迪, 本文试就此 进行分析论述一、 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其经济发展历程大体 一致, 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 . 5 0 年代中 后期, 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二战后诞生的韩国, 又经历了朝鲜战争, 经济 一度中断并难以恢复当时全国4 0 %的加工工 业企业和9 0 %的采掘工业企业倒闭, 失业人口约 占总就业人口的4 0 %, 完全失业人数高达2 4 0 万 人, 失业率超过2 0 %。
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 件下, 韩国开始了它的现代经济增长过程 1 9 5 3 -1 9 6 1 年是韩国经济重建恢复时期在这一 时期, 韩国主要依靠美国援助物资来支撑经济, 从 而只能是内向型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销售美援物 资积累资金, 再大量投人电力、 煤炭、 水泥、 运输、 通讯等骨干产业部门以带动内需, 取得经济复兴 的成果在1 9 5 3 -1 9 6 1 年间, 韩国的国民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3 . 9 %, 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1 8 一部分进口替代产业也相继形成规模, 人均收人则 从 1 9 5 3 年的6 7 美元上升到 1 9 6 1 年的8 1 美元2 . 6 0 年代初期, 从进口 替代工业化转向出口 导向工业化由于韩国自 身缺乏原材料、 资金和技术, 内向 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9 8 %依靠进口, 再加 上当时韩国出口不振, 进口已经达到出口 总额的 1 0 倍, 使得国际收支逆差巨大, 只能靠外来资金 弥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韩国政府自1 9 5 8 年 起, 开始从“ 进口替代” 逐步转向“ 出口导向” 的工 业化政策, 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韩国的经 济转型, 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美国、 日 本等发 达国家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 将劳动 密集型产业或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外转移, 为韩国 加工工业、 出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销售市 场。
韩国抓住时机, 积极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 通 过扩大出口贸易, 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高速发展 1 9 6 4 年, 韩国正式提出“ 输出立国” 的方针, 一方 面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另一方面出台了大量 政策对出口企业进行扶持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 支持下, 韩国首先实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 动的经济增长, 继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 业产品的进口替代, 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 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 . 7 0 年代, 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启迪实 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由 于轻纺工业等上游产业部门的出口和生产 规 模的 扩大, 增加了对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 求, 加之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收人增加, 使得韩 国国内的需求弹性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到 1 9 7 3 年 以 后, 韩国国内迫切需要扩大汽车、 船舶、 海底石 油钻探设备和电视机等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 从国际环境看, 由于美国政府在亚洲的战略改变, 韩国政府出于军事抗衡的需要, 迫切要求建立自 己的国防工业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 韩国的产 业政策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在发 展钢铁、 机械、 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同时, 大力推进 造船、 电子、 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 此外, 还重视电 子机械、 家用电器、 汽车等高新产业的形成与进 步。
这些产业不但为韩国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奠 定了 坚实基础, 而且改变了韩国的工业结构, 使其 轻工业的比重逐步下降, 而重工业的比重明显上 升, 进人了重化工业结构高级化阶段4 . 8 0 年代以后, 提出“ 科技立国” , 重点发展 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说韩国7 0 年代以前实行的产业政策大 体能适应其当时的经济条件的话, 到了7 0 年代 末, 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变化, 其弊端开始显露从 国内看,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企业竞争能力和市 场条件的完备,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本应适当减少, 同 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但韩国政府在7 0 年代 后期恰恰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 既助长了企业 对政府的依赖, 丧失了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动力, 也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同时, 由于 6 0 - 7 0 年代的产业政策着重于外延扩大, 在技术 上 主要依赖引进, 忽视了技术开发, 使韩国国内技 术开发能力比较弱, 很难形成自主型产业结构 从国际看, 作为韩国经济支柱的出口遇到了三大 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日 益高涨; 二 是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 趋激烈; 三 是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猛烈,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发起有力竞争。
因此, 韩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 出 路在于通过技术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调整 目 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基于此, 韩国对那些在 发达国家已属夕阳产业, 但在韩国仍具有优势的产业( 如纺织、 水泥、 石化、 钢铁、 家电、 汽车、 造船 等) 进行技术升级, 试图提高国产化率与附加值, 以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其次, 对那些在发达国家 正处于成长期, 而在韩国尚处于引进、 吸收阶段的 产业( 如精密化学、 精密仪器、 计算机、 产业用电子 机械、 航空航天等) , 作为本国的“ 战略产业” , 予以 重点扶持最后, 对那些在发达国家处于开发阶 段, 而在韩国则处于萌芽阶段的“ 新兴产业” ( 如信 息、 新材料、 生物工程等) , 作为积极发展的“ 未来 产业” 韩国政府正是这样根据国情的变化, 适时地 调整产业结构, 使其逐渐得到优化, 经济总量不断 扩大, 国民收人不断提高, 最终使韩国经济实现了 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二、 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 韩国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积累 了一些经验, 同样也存在一些教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 以“ 出口导向” 政策为主, 构建外向型产业 经济结构从韩国产业政策的内容看, 出口导向工业化 始终是其一项重要的支柱政策, 无论是 6 0 年代直 接鼓励出口产业, 还是7 0 年代的重化工业高度化 和8 0 年代以后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 都是以鼓 励出口或者以增强出口竞争力为主要目的, 这既 是由韩国的情况决定的, 同时对加速韩国工业化 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 这种政策有利于形成产业结构变化与 出口 结构变化一体化的机制从产业政策的角度 来看, 出口 导向政策并非局限于以单纯的出口 增 长来带动经济增长, 而是更重视产业结构与出口 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 即以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 或信息来促使或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同时又 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 化, 以发挥出口 持续增长的潜力第二, 有利于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加速经济 增长出口导向政策及其形成的产贸一体化机 制, 使得韩国得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 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来扩大生产规模, 加速经济一1 9 一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 0 0 1 年第2 期增长因为出口增长有较强的后向波及效应, 能 加深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并成为各阶段主导产 业的产出增加和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第三, 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在国 内市场机制发育不全的情况下, 外向型产业政策 能利用国际市场机制来迫使企业提高竞争力, 鼓 励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 真刀实枪” 地拼搏, 利用 “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 走产业发展国际化道路, 提 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迅速达到国际水平但是, 这种政策也会产生一些弊端。
例如, 大 量的出口优惠会造成信用膨胀, 并进而引发通货 膨胀再如, 过度地强调发展出口产业, 有可能会 导致内需产业和出口产业的“ 二重结构” 现象加 剧, 使国内的经济结构内在联系松散而降低抗干 扰性,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一旦遇到世界经济危 机, 国内经济就会随之震荡, 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已经有所显露但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政府的垄断 性和企业的依赖性, 即政府在推进“ 出口导向” 政 策中, 对企业过度干预, 甚至对企业的保护制度 化, 最终既造成企业的“ 虚胖” , 又会使政企关系密 切, 导致腐败 韩宝事件” 、 “ 起亚风波” 引发的大 企业经营危机就是明证2 . 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 优化资源配1韩国产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有效配 置, 最大限度地培育产业的增长潜力, 具体做法就 是在不同时期随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确定一 个主导产业, 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韩国选择主导产业的依据主要是: 第一, 从技 术经济研究出发加以选择, 即分析产业链的波及 效果, 并从中确定关联效果大的产业为此, 韩国 银行每隔3 一 5 年公布一次投人产出表, 为科学地 确定主导产业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
第二, 根据 国内外的需求结构进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的不同 阶段, 由于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具有不同的需求 结构, 进而要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 所以, 主导产 业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结构相 适应, 才能具有良 好的发展前景第三, 根据生产 要素的供给条件进行选择这是因为, 各国生产 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比较利益, 特一2 0 一别是生产要素一旦流动, 其比较利益差异更大 所以,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分工格局和 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 即考虑动态的比较利 益韩国的产业政策在注重扶植具有现实比较利 益的主导产业的同时, 更注意培育具有长期比较 利益并在将来有望牵引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然而, 韩国在发展重点产业、 优化要素配置方 面存在着重增长、 速度和外延获 轻均衡、 效益和内 涵的弊病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 政府干预过度, 使重点产业发展过“ 重”产生一哄而上以及投资 过剩的现象, 导致设备利用率下降同时, 由于对 主导产业的巨额投资, 促使发行大量通货, 引起了 通货膨胀加上巨额投资中主要是引进的外资, 如果其效益不高又将会引起国际收支恶化等等3 . 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动力, 韩 国对于这一点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 积累 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6 0 -7 0 年代, 韩国比较重视技术引进, 遵循 了技术移植一消化一吸收的“ 三段式” 模式然 而, 韩国在重视引进技术的同时忽视了技术开发, 研究开发费占G N P的比重相当低, 只有0 . 5 %左 右而且, 引进的技术主要是一些应用技术, 对于 能够强化技术设计开发能力的“ 软” 技术引进比较 少所以,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面临技术瓶颈, 以致 其出口的发展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50年代, 为成功地发展战略产业, 韩国实施 了以鼓励产业技术开发为重点的政策, 并采取了 相 关 的 措 施 一 是 加 大 技 术 开 发 R ,奔 , 提 高 研 究 开发费占G N P的比重, 逐步达 2 %左右二是成 立专门组织, 设立了由总统直接管辖的科技开发 最高审议机构“ 技术振兴审议会” , 由总统、 科技处 官员和企业界研究机构等共同研究世界科技动 向, 审议和调整国内科技政策, 解决有关重大问 题三是为鼓励产业技术开发, 分担企业技术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