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7589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的尝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但在新课改的这几年里,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该处于一种积极的心态下,以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而我们又无法改变数学知识中枯燥的概念教学,烦琐的计算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倦怠,怎么办?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从孩子们上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我们就应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也为学生今后学好数学奠定

2、情感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更何况,就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那样:“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也主张: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给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

3、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再创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

4、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 3.5 后,余下的 2 究竟表示多少,2.7 和 9.47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 .47, 所以得出的余数应该是 0.2 而不是 2,在竖式上的余数 2 表示 2 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 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

5、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 3 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在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课,从教教材中走出来,到用教材中去。使我们教师成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体味快乐。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此可

6、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而我们教师准备的教与学的内容就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所谓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就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再比如:一张长 30 厘米,宽 20 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

7、个边长 5 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准备了三个半径分别是 2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圆。让他们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有的用滚动的方法去测量,因为纸片很薄,又软。结果很难测量出来,有的学生想到用绳子绕圆一圈的方法。而实际操作时发现线并不容易绕外圈,很难测量。结果有一小组用四个圆粘一起,厚度增大,很容易就测量出来了。而有另一小组把圆对折两次,测出四分之一圆的弧线长,然后再乘 4,也很准确

8、的测出圆的周长。他们的所思所想超出我的预设。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 5 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说

9、数学”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尽相同的,而合作交流的方式恰恰是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不仅获得自己修正的机会和体验,也使得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

10、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小数”这部分时,我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 1/4、9/25、17/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 2 或 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可能与什么有关?开始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 的分

11、子同样是 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 或 5 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4 份,有这样的 3 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7 份,也有这样的 3 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老师适时点拨:“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 2 或 5 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 7/30 的分母也是 2 和 5 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 30 还含

12、有约数 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 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 2 或 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说数学” 中更好地锻炼创新求异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四、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用数学”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只有让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让“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相互沟通,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

13、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简便运算 12598 时,我们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创设: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 25 元零钱,买一件 98 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这样一个情境,就把枯燥的计算生活化了,学生不仅都能回答:爸爸拿出 100 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 2 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 元,而且乐于去回答。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

14、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 121103、279+98、279+102 等习题。再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 2 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 X 页。”“有 a 页。”“有 b 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再如:红梅公园的门票每张 10 元,50 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 8 元,我们班一

15、共有 45 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共同收获数学学习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