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75443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个人教案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伶官传序伶官传序(一)导入: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 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 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 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 ,看老先生在这 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一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溢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

2、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浩、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t),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溢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 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 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 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

3、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 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部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 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纤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 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 、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 醉翁亭记 、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 、 笔说 、 试笔等都很有名。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 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 ,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

4、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的 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 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 2. 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 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 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3. 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 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 上的

5、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 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 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 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 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 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 输绢以求苟安。 4. 史论文的一般特点,介绍伶官传序的特点: 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

6、史实作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5.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诵读指导。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 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例如:“方其”领起的5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是对比

7、;“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比。几组对比,读起来都宜先轻后重,把着重 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呜呼” 一语,叹惋之情十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 和 “自然之理也” ,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 ,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三)研究课文,步步导读:(一) 提问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提问 2: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

8、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事吗?) 提问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3:例证法 提问 4: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即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提问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此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 5:总领下文,是文中的分论点。使读者明白下文是以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史 实作论证的。下文就是以昔日“得天下”与今日“失天下”进行对比论证的。(二)分析二、三段(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

9、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 908 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 912 年,923 年,926 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 年(23 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 年(27 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 年(38 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 年(41 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 15 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 3 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10、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第2、3两段论证了什么问题? 提示:论证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 (3)运用了哪些史实? 晋王临终遗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庄宗受三矢,继父遗命,志在复仇。A.灭燕, “系燕父子以组。 ”B.灭梁, “函梁君臣之首。 ” 后唐亡,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2)提问1: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问 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 2:用三支箭激励

11、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提问 3: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 3: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 “得天下”之“盛”&“失天下”之“衰”形成鲜明对比; (2) “盛” ,则“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 “衰” ,则“身死国灭,

12、为天下笑” 。 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于如愿以偿。 (3)其“盛”时,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金戈铁马,终得天下, “及 凯旋而纳之” ,一旦大公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亡。 这一“盛”一“衰” 、大起大落的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5作者认为庄

13、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是由于什么原因?(用课入中的话回答)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三)分析第四段 史论作品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第4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借古讽今,借历史影射现实,引出教训。 (2)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击伶人,如果小看“忽微” ,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 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3)联系宋朝当时积贫积弱的现实,作者意在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 微杜渐,励精图治,以保长治久安。 (五)探究写法: 1 (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 并点出证明论点的基本论据:庄宗得

14、失天下的原因。第2、3段:论证。 用赐矢、告庙、还矢等几个精彩场面写其“盛”状, (头绪虽多,却要言不烦。 ) 然后用一连串大致相同的句式快速地述其败衰,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至此, “人事”的内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读者不能不信服这个 由贴切而严峻的史实证明了的论点。 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发人深省。 (2)作寄是怎样安排好头绪纷繁的史实为文章的论点服务的? 本文涉及许多史实,头绪纷繁,如晋王与梁、燕、契丹交恶,临终遗言,庄宗灭梁亡燕等。但由 于作者能围绕中心论点,即“盛衰之理,虽回天命,岂非人事哉”来选用,所以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故事,一气呵成,娱媚动听。 小结小结 欧阳修这篇序,

15、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 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 事学习和工作。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困难)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告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微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禀告)其1、 “满招损,谦得益。 ” 释: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

16、处。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释: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精妙,深奥)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代词,他) 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 还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