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96047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 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 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 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 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 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 为素描、雕塑提

2、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 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 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 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 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 20 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 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 80 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 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 计和建

3、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 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 命。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 “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 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 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 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 ”从国际学术界和 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 艺术、人机界面、

4、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 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 2l 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 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 2l 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 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 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 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 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 有关

5、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 20 万工业设计师和 l5 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 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 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 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 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 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 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

6、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 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 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 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 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

7、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 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 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 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 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 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

8、过程 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 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 等方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 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 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 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 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 此正

9、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 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 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 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 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 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

10、修养和知识 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 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 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 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 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

11、的创 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 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 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 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 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 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 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

12、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五、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未来和发展前景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促进,协助发展, 但是很少有象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 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以及欣赏模式,新 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 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数字科技发展和艺术相 结合的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和 全面。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间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抓住机遇,为新媒体艺术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