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5640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8 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

2、把基本原理讲活。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分课时教学安排:第 1-2 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 3-4 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 5-6 课时:

3、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 7-8 课时:课堂讨论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提出引

4、导问题:人的一生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命运可以把握?请学生谈谈有关命运的观点和思考,例如,性格就是命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简单交流后进入主题“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使学生对唯物史观产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然后,观看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大国崛起)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重大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历史规律,过渡到介绍学习从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角度理解把握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原理,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基础。如果将社会看成一座大厦,它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5、筑的有机统一构成。如果将社会比作生命肌体,生产方式则是它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它的“血肉”系统。这样,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便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相应的,社会的这三个“结构”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便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一定社会形态存在、发展、变革的直接基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标志着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跨越到新的阶段。该部分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历史案例分

6、析和生活案例分析,使学生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留下深刻印象。为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和学生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分析一起生活案例,例如,公交车、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的占座现象。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就会产生一定的道德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

7、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在讲解历史发展的动力时,引导性向学生提问: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阻力是什么?简要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重点讲解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基本矛盾的讲解重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就业、社会保障等。阶级斗争的讲解由中产阶级的话题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并加以应用分析现实世界。科学技术的讲解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科学技

8、术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全球问题的凸现,表明如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当或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就有可能导致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后果。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能正确的对待和应用科学技术,不能科学的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自然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社会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变革或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们和谐的与

9、自然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窄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须继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强化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摆脱人类困境而创造新的物质条件。要反对“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它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引起全球问题尖锐化的主要原因,这是片面的。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夸大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认为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就能够解决全球问题;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则夸大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否定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认为只有控制或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困境。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把科学技术的作用绝对化,忽视或否认科学技术的具体实现

10、是受制于一定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为第四章的讲解预作伏笔。在讲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从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人性、人的本质问题讲起,并布置好讨论作业题“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以为下一次课的讨论做准备。在讲人的本质问题时,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在人的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由此进入本节内容的重点,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分歧的一个焦点。列宁曾经把旧的社会理论和缺陷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仅仅看到人们活动的行为动机,看不到背

11、后的物质原因;而是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之所以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正确的回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在讲授这一原理时,教师将特别强调讲清楚这一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其一,群众史观与实践观点、物质产生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是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基本原理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并和其他原理有着一定逻辑关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或群众史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他

12、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前提。众所周知,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是一致的,或者说,群众观点是实践观点的必然展开,而实践观点是群众史观的逻辑前提。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逻辑上必然会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结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原理,与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的原理也是一致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来

13、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历史主体或历史创造者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两个方面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的。唯心史观之所以错误的回答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了社会实践来考察,颠倒了社会存在于社会社会意识的关系,否认了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总之,离开了实践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以及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就不可能得出群众史观,也不可能理解群众史观。其二,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入手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在讲授这一原理或理解这一命题时,将

14、同时强调说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科学方法,便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深层逻辑的唯物史观,本身也体现着一定的逻辑结构。唯物史观坚持从抽向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从历史主体的三个层次(类或总体的人、群体、个体)考察了人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唯物史观首先把历史主体当做类来看待,肯定总体的人在总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是人而不是神创造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神学历史观时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还提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论断。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指出人们创造历史这一层面上。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

15、么无益于揭示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列宁曾经指出:“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在这里,列宁不是一般否认人类创造历史,而是批判那种不理解人们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及其规律而又侈谈人类创造历史的肤浅理论。深入考察现实社会历史中的一定群体和个体的作用,就会发现:人们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也有阻碍历史发展的;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又有非主导的、不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主体,作

16、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了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一原理不仅没有否认个人的历史作用,而且为正确地说明个人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必须明确,人人都参与了创造历史的形成,但并不等于说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前提;某些个人参与了创造历史的活动,但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相比,个人包括杰出的人物都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其三,从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群众史观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是一个科学判断,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唯物史观蕴含或引申出来的群众观点也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的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处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特别是群众史观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坚持群众史观和群众观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讲授群众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