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期末考试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5342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9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鉴赏》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书法鉴赏》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书法鉴赏》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书法鉴赏》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书法鉴赏》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法鉴赏》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鉴赏》期末考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姓姓 名:名:张张 俊俊学学 号:号:11015010125班班 级:级: A1015专专 业:业:土土 木木 工工 程程2012-05-26题目:谈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特 色【摘要】:在文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幅苍劲的书法佳作,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 、简称祭侄稿 、也称祭侄季明文稿 、 颜鲁公书祭侄稿 、是颜真卿 50 岁时写的,距今已有 1253 年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排“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关键词】 颜真卿 情感 书法艺术 天下第二行书【论文思路】(1)首先讲述祭侄文稿为何而作以及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成就。(2)通过叙

2、述历史事件来铺垫颜真卿对于写祭侄文稿的内心世界,为更好的谈论其艺术特色而作介绍。 祭侄文稿不仅文章好,书法也好,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3) 祭侄文稿的书法上的几大特色。(4)关于祭侄文稿作者的内心世界来具体谈谈自己关于它的艺术价值的感受。【正文】这篇祭侄文稿是颜真卿 50 岁时为祭在战事中死去的侄子颜季明所书,距今已有 1253 年了。计 25 行,共 230 字,纵 28.2厘米,横 72.3 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排“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为平原太守,联合堂兄常山太守颜昊卿首举义旗,抗击叛军

3、。他的侄子颜季明,也就是昊卿第三子来往他们之间,传送书信文告。常山背叛贼史思明攻破后,威迫颜昊卿投降,昊卿不屈。叛军又捉来季明,将刀架在季明的脖子上,威胁昊卿投降,昊卿不答应,于是季明被杀害。不久昊卿被押至洛阳,惨遭杀害。对这样的忠烈壮举,外戚当政的汤王朝竟无动于衷。三年后,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才得以旌表,撰写祭文。他饱含着悲壮激越的感情,写下了这篇祭奠亡侄颜季明悼词的的草稿。 祭侄文稿不仅文章好,书法也好,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 、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

4、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 、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

5、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 ,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 、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

6、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 ,天下第二行

7、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综观全篇,颜真卿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也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在自言自语地倾吐深情。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但给人一种字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作者虽无意作书,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虽行笔迅速,却“导之则泉泣,顿之则山安” 。用笔有时如篆籀,有时如镌刻,有时出遒劲,有时杂流丽,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时断时连。有时两字相连,有时三字相连,具有相避相依,呼应变化之妙。而枯燥之笔的使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则健、力度和气概。在行文中,竟出现 30 多处涂改,并非是什么败笔,而是成了改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能使欣赏者对颜真卿在挥洒时的情感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