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69534 上传时间:2017-02-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清热药 【 含义 】 凡药性寒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 用,用治各种里热证的药物。 【 性能与作用 】 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清退虚热等作用。 【 适应范围 】 热病高热、瘟疫、热痢、痈肿、 疮疡以及目赤肿痛、咽候肿痛、阴 虚内热等各种里热证。 【 分类 】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 【 配伍 】 根据病情需要,可以相互配用。在应用时,应 从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 【 使用注意 】 实真假)、部位(脏腑)、阶段(气分、营血)和药物特点,然后分别选用。 损伤阳气,故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宜慎用 寒假热证,禁

2、用清热药。 便配伍用药,照顾兼证。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 指以寒凉之性的药物清泄气分 实热,治疗气分实热证的方法。 味多苦寒或甘寒,主入肺、胃二经,清热力较强,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 病邪入气分(高热、汗出、烦渴、谵语发狂、小便短赤等)及由肺热、胃热、心热、肝热、暑热引起的多种实热证。 虚者配补虚药;据各药作用部位使用。 石 膏 神农本草经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的 矿石 , 主含结晶水硫酸钙 ( 。 分布极广 , 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 。 主产于湖北 、 甘肃及四川 , 以湖北应城产者为佳 。 全年可采 。 本品气微 、 味淡;以块大 、 色白 、 半透明 、 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

3、 内服研细用生品 ( 生石膏 ) , 外用宜火煅研末 。 【 性能 】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 功效 】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 应用 】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2肺热喘咳 常与止咳平喘药同用,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炎 常与清胃热药同用,如清胃散。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火煅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之功。 【 用法用量 】 煎服, 15 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 母 神农本草经 百 合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知 母 茎 。 主产于河北 、 山西

4、、 陕西 、 内蒙古等地 , 以河北易县产者为佳 , 称 “ 西陵知母 ” 。 春秋二季采收 。 本品无臭 , 味微甘 , 略苦;以身条肥大 、 滋润 、 质坚 、 色白 、 嚼之发粘者为佳 。 切片入药 , 生用或盐水炙用 。 【 性能 】 苦,寒。归肺、胃、肾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 应用 】 1气分实热证 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骨蒸潮热 治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与滋阴、退虚热药同用,如知柏地黄丸。 4 消渴证 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 , 如玉液汤 。 5 肠燥便秘 与润肠通便药同用 。 【 用法用量 】 煎服 6 12g。 清

5、热 生用;滋阴降火 盐水炒 。 【 使用注意 】 性质寒润,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栀 子 神农本草经 为 茜 草 科 常 绿 灌 木 植 物 栀 子 燥成熟果实 。 产于我国长江以南 , 以湖南 、 江西产者为佳 。 秋冬采收 。本品气微 , 味微酸而苦;以皮薄 、 饱满 、 色红黄者为佳 。 生用 , 炒焦或炒炭用 。 【 性能 】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 功效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 凉血止血。 【 应用 】 1热病烦闷 可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 2湿热黄疸 可用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如茵陈蒿汤。 3热淋 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如八正散。 4血热吐衄 清

6、热凉血而止血,如十灰散。 5疮疡肿毒 常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 用法用量 】 煎服 ,5 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 】 苦寒伤胃,脾虚便溏,食少者忌用。 夏 枯 草 神农本草经 唇形科草本植物夏枯草 燥果穗 。 我国各地均产 , 主产于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河南 、 湖北等地 。 夏季采收 。 本品气微清香 , 味淡;以穗 、 色棕红 、 摇之作响者为佳 。 晒干 , 生用 。 【 性能 】 苦、辛,寒。归肝、胆经。 【 功效 】 清肝火,散郁结。 【 应用 】 1 目赤肿痛 、 头痛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 。 亦可用治目珠疼痛 , 至夜尤甚者 , 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7、 。 2瘰疬、瘿瘤 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常与化痰散结药同用,如夏枯草汤。 【 用法用量 】 煎服 10 15g,或熬膏服。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 花 粉 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栝楼或日本栝楼 干燥块根 。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以河南安阳所产者为佳。秋、冬二季采挖。本品无臭,味微苦;以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鲜用或切成段、块、片,晒干用 。 【 性能 】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 应用 】 1热病燥渴 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清热生津药;治阴虚内热,消渴多饮者,多配养阴生津

8、药。 2肺热燥咳 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者。 【 用法用量 】 煎服, 10 15g。 【 使用注意 】 孕妇忌用;反乌头。 芦 根 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L.)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 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 。 本品气微 , 味微甘;以条粗均匀 、 色黄白 、 有光泽 、 无须根者为佳 。 切段 , 鲜用或晒干用 。 【 性能 】 甘,寒。归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 应用 】 1热病烦渴 常与清热生津之品同用,如五汁饮。 2胃热呕哕 常配清热止呕药,如芦根饮子。 3肺热咳嗽 常配清肺热之品,如桑菊饮;治肺痈吐脓,如苇茎汤

9、。 4热淋涩痛 常配利尿通淋药。 【 用法用量 】 煎服,干品 15 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忌服。 淡 竹 叶 神农本草经 禾 本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淡 竹 叶燥茎叶 。主产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 , 以浙江产者质量最佳 。 夏季采收 。 本品气微 , 味淡;以干燥 、色绿 、 叶片大 、 梗少不带根及花穗等杂质者为佳 。 晒干 , 切段 生用 。 【 性能 】 甘、淡,寒。归心、小肠、胃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 应用 】 1热病烦渴 常用于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如淡竹叶汤。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多用治心火炽盛,口舌生疮,及

10、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 【 用法用量 】 煎服, 6 9g。 【 使用注意 】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决 明 子 神农本草经 为 豆 科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决 明 L. 或小决明 L. 的 干燥成熟种子 。 主产于安徽 、 广西 、 四川 、 浙江 、广东等地 。 秋季采收 。 本品破碎后有微弱豆腥气 , 味微苦 , 稍带粘性;以粒饱满 、 色绿棕者为佳 。 生用或炒用 。 【 性能 】 甘、苦、咸,微寒。入肝、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 应用 】 1目赤目暗 如决明子散。治肝肾阴亏,视物昏花,目暗不明,如决明散。 2头痛,眩晕 常与清肝平肝药同用。 3肠燥便秘 常与润肠通便药同用。 【 用法用量 】 煎服, 10 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 久煎。 【 使用注意 】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