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5337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列车正点到达的阅读分析2012243116徐华华海因里希伯尔是德国著名的小说家,他曾在 1972 年获得诺贝尔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德意志民族第一次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他被誉为是“国际文坛巨擎” 。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战争的残酷有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从一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转变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者。在创作上,他始终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赋予了作品浓厚的历史感。他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他的列车正点到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中篇小说,作品虽然不长,但作者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却是十分丰富的。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安德烈亚斯在被迫重返前线的列车上及途中内心的痛

2、苦。他厌恶战争,却不得不去,他清楚地知道这次旅途的终点等待他的就是死亡,却依旧只能前往,只能不断计算着自己还能活几天。小说开始就不停地出现“不久”这个词,而这个词却让主人公痛苦难耐。他用尽一切可怕的字眼来形容“不久”的残酷和可怕,而一切原因就是他知道他不久就要死了,可他并不想死,偏偏“不久”他就要死了。而从这里深入,异化主题确实有被运用,这部作品中的异化主要体现在战争对人的异化。异化似乎从个体服从集体的意志而开始,这样一来个人的意志就不再重要,只要服从上级命令,执行上级任务,摒弃个人想法观念。卢梭说过:“异化是指,在社会契约中个人把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转让给代表他们的国家。 ”这样来看,异化就是将

3、个人意志异化成了国家上层的意志了。小说中主人公即使不愿意却也不得不去前线,这样的异化是带着强制性的。当然不仅仅只有主人公被异化了,还有很多和他一样被迫放弃自身理想爱好而去前线支援一场已经回天无力的战争。主人公安德烈亚斯在列车的角落里与黄金头发,还有没刮胡子的玩牌,当黄金头发提出停会儿再玩时,没刮胡子的叫嚷着“不行” , “说:就是不许停,要一直玩到普热梅希尔。不许停 ” 。他的声音是充满恐惧的。他们只不过是想用打牌来暂时忘记他们将去哪里,忘记他们将要死去的残酷现实。当然比起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主题,战争这个主题是更为明显和突出的。而之所以会出现异化,其中也不乏战争的因素。作品中所有的不幸皆是

4、因为战争。因为战争,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庭了,不得不坐上这列开往前线的列车了,不得不在不久后就死去。 “不久我就要死了,而且是死在战争年代里。我将不再能知晓和平为何物。没有和平。什么都不会有的,没有音乐没有花朵没有是个不复有人生的欢乐;不久我就要死了”这是安德烈亚斯的内心独白, “我将不再能知晓和平为何物” ,可见他是多么抵触战争渴望和平,渴望音乐,渴望花朵,渴望人生的欢乐,可是战争将这一切都毁了,战争毁了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理想。小说中还出现过一个重要的人物奥丽娜,她是主人公在波兰的伦贝格的一家妓院里相遇相识相知的,她与主人公同年同月出生

5、,只比主人公大两天,她的父母因战争而死,因战争德国人占领波兰,强奸了她所在学院里的所有女生,当然她也不例外。这两个人本来都可以成为坐在钢琴前演奏的音乐家,战争却将他带去再也回不来的前线,将她带进了妓院,多么残酷,多么讽刺。他们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然而任何时代总是有那么些认不清时局的人存在。有一个声音这样说道:“实际上,我们已经打赢这场战争了!”居然还有人应和他。还有一个声音说道:“好像元首还会输掉一场战争似的!” ;“只要用容克(容克轰炸机) ”一个坚定的战争必胜论者说道。这些人似乎都对战争十分崇拜,并对此有十分的激情。小说所讲的故事是发生在 1944 年的,而1945 年德国就战败投降了。而

6、在 1944 年还有这么些人认不清战争局势,已完全成为了国家的战争机器了。讲到这里,不禁又与之前所提到的异化联系在一起了,这部分人可以说已被国家机器异化成功,从开始的被迫转而自愿追随奉献。是那么可悲,是战争吞噬了人性,理智。作者将战争主题的表现也是很深刻的,从许多细节中无不透露着战争的罪恶。战争伴随死亡,死亡的主题同样沉重。 “我不要死,多可怕啊,不久我就要死了!”主人公安德烈亚斯从上车开始就不断地重复着诸如此类的心里对话。 “不久” , “不久”紧紧缠绕着他,梦靥般得令他饱受煎熬。时时刻刻计算着这个不久是多久,时时刻刻计算着自己还能活着的时间,几天,几小时,几分,几秒。这样的煎熬过程,简直是

7、生不如死,可主人公依然害怕着死亡,害怕着真正地死亡。战争死了那么多生命,不仅仅是上了战场的士兵,就连那些普通的人们,那些老人,妇女,孩童,只因为战争,夺走了的是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是生机,是希望。安德烈亚斯不愿这样送死,可是却无可奈何,直到奥丽娜不让他就这样去送死,她似乎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拯救他,她对他说:“你只管信赖我好了,相信我:不论我把你领到什么地方去,都会有生活。你相信我,来吧!”然而正好是六点,仍然是六点。 “在随后的寂静中,除了火焰狂热地吞噬的声音,什么也听不见。 ”“我躺在这条光秃秃的马路上,世界的重量那么沉重地压在我的胸膛上”他们还是没能逃脱死神的手掌。死亡还是正点到达了。作者

8、通过这样的描写将死亡与人物的求生欲望结合在一起,最终死亡战胜了求生的希望,更让读者觉得沉重深刻,使得表达更能打动人的内心。而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有三分之一的笔墨描绘了主人公安德烈亚斯在波兰的伦贝格与奥丽娜的相遇相识相知,因钢琴演奏而相遇,也因钢琴演奏而相知,也因钢琴而互生爱慕,当然这与他们的相似遭遇从而惺惺相惜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我姑且将他们之间的感情定性为爱情吧!那么在继死亡,战争这样沉重地话题后,爱情这个主题似乎是温馨些了。其实在遇到奥丽娜之前,安德烈一直记得那十分之一秒,因为这十分之一秒他似乎恋爱了。只因这十分之一秒的注视,他想念了那个女孩三年半之久,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甚至连她的样子都没

9、看清。这次他看清了奥丽娜,开始因她是妓女而看不起她,可是钢琴令他们之间比普通人之间更容易靠近,当知道两人是同年同月出生,更是有了亲切感。两人的各自的遭遇,让两个人不禁产生了莫名的依赖和信任,似乎都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无法再分开一般。当老婆子要叫奥丽娜出去一下说点事,他都十分恐惧一会儿的分开,他说“至少你得让我握着你的手。 ”仿佛他们之间已经有一种超越爱情的关系。安德烈都不敢睡觉,即使再困倦,他深情地凝视着她的睡脸,他们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性关系,最亲密的大概就是一刹那的嘴唇的接触。相视而笑。这种无欲念的爱情,安德烈感到十分安详。可死神没有放过他们, “当他看到奥丽娜的一只手从汽车的残骸上垂下来,悬

10、在他的头上,血一滴一滴地从她的双手滴落到他的脸上,他不再知道,自己这时真的哭了”其实他爱她,而且爱得神圣。这凄美的爱情主题,不同样揭示了战争的罪恶?战争夺走了他们的亲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爱情,最后连他们的生命也不放过,作者通过这短短三四天时间,将战争的罪恶揭示地淋漓尽致。同时将这么多的主题衔接地十分自然而又熟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德烈不是灭绝人性的法西斯,也不是趾高气扬的征服者,只不过是个拥有自己理想的普通青年,却成了这战争的牺牲品。可见战争的残暴冷酷。作者通过对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故事,揭示战争,揭示现实,从而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值得阅读和探讨其中的深意,及其大量的技巧和手法。读完伯尔的这部作品总感觉在某处细节,还能挖掘更多深意,有阅读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