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5249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72017 年高考语文年高考语文 1818 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个文言虚词详解与实例 第一组第一组 一、文言虚词一、文言虚词“之之” (一)代词。(一)代词。 1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之。(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他。 不知将军宽之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晓得将军宽容我我到这个地步啊!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2、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我。 然语之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译文:然而告诉了你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輮使之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译文:(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它(变成)这样。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 个事件) 译文: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好好考虑这件事这件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他们) 译文: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们,以示尊重。 人非生而知之之者。(师说,代事理事理,作宾语。)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 2指

3、示代词,这,此。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指示代词,这,此。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比较这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 任)。 之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译文:这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二)助词。 1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放在定语和中心语 之间。之间。 道之之所存,师之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的地方。 以赂秦之之地,封天下之之谋臣;以事秦之之心,礼天下之之奇才。译文:(如果)用

4、贿赂秦国的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的心意 礼遇天下的奇才 2.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 (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和补语之间,可译和补语之间,可译 为为“得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之深而无不 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 他们探究、思考得得深入而且广泛。 3.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 之前,译时应省去。之前,译时应省去。 句读之之不知

5、,惑之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 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宾语前置之一:否定(宾语前置之一:否定 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有什么功效呢? ? (宾语前置之二:(宾语前置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6、性。当主谓短语在句 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的作用。的独立性的作用。 客之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客人赞美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臣闻求木之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 5.5.音节助词,无义,译时应省去。用在形容词、副词(包括时间副词)音节助词,无义,译时应省去。用在形容词、副词(包括时间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7、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 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填然鼓之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起战鼓(填:象声词,形容鼓声),兵器刀锋相交撞击, 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余扃牖而居,久之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 别是谁。 顷之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文言虚词二、文言虚词“乃乃” (一)用作副词。(一)用作副词。21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

8、为“于是于是”“”“才才” “这才这才”“”“就就”等等设九宾于廷,臣乃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译文:在朝堂上举行九宾大礼,我才才敢献上和氏璧。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乃得过。(赤壁之战) 译文: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才得以通过。 度我至军中,公乃乃入。(鸿门宴) 译文:估计我已到了军营之中,您才才能进去(见项羽)。 断其喉,尽其肉,乃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才离去。 2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却” “竟(然)竟(然)”“”“反反 而而”等;等; 问今是何世,乃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译文:他们问现

9、在是什么朝代,竟竟不知道有过汉朝 今其智乃乃反不能及。(师说) 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反而赶不上他们。 而陋者乃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译文:但是知识浅陋的人竟竟用斧头敲击石头来探求得名的缘由。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得到了赵王的宠幸,因而燕王希望结 交您。现在您却却要逃离赵国投奔燕国。 3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只” “仅仅”等。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于是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

10、,只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乃五。吕氏春秋 译文:天下能够取胜的人众多,但是能够称霸的人只有只有五个。 (二)用作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二)用作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是” “就是就是”等。等。若事之不济,此乃乃天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就是 天意。 嬴乃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侯嬴不过是是夷门的看门人。 无伤也,是乃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伤:害处。译文:没有什么大碍,这正是是施行仁政的方法,因为您只看见那头牛并没 有看见那只羊。 (三)用作代词。(三)用作代词。 1 1用作第二人称,

11、常作定语,译为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也作主语,译为“ “你你“ “。不能作。不能作 宾语。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乃翁。(陆游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 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你们的父亲。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今天我给你三枝箭,(要你为我报仇,)你可不要忘记你你父亲的心 愿啊。 (四)用作连词。释为(四)用作连词。释为“若夫若夫”、“至于至于”“”“如果如果”等。等。 (五)复音虚词。(五)复音虚词。 1.【1.【无乃无乃乎(与)乎(与)】表猜测,译为表猜测,译

12、为“恐怕恐怕吧吧” “只怕只怕吧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无乃后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君主已经退守在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只怕 太晚了吧吧。 无乃无乃尔是过与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恐怕应该责备你吧吧 (宾语前置。“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 “过”责备。)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只怕只怕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吧吧?2.【2.【乃尔乃尔】译为译为“如此如此” “这样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殉情而 死的注意就这样这样定了下来。)

13、 三、文言虚词三、文言虚词“因因” (一)介词。(一)介词。 1.1.依靠,乘,凭借。依靠,乘,凭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译文:汉高祖(刘邦)就是靠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 然后践华为城,因因河为池。(过秦论)(践:登,引申为凭借、倚 仗。) 译文: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 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借助(或借助(或“凭借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32.2.依照,顺着,根据。依照,顺着,根据。 罔不因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译文:没有不顺着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

14、各的情态。 变法者因因时而化。(察今) 译文:修订法令制度要随随( (根据根据) )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善战者因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善于作战的 人顺着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3.趁着,趁此,乘机。趁着,趁此,乘机。 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趁着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不如因因而厚遇之。(廉蔺列传) 译文:倒不如趁此机会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 因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趁机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 4.4.通过,经由。通过,经由。 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 译文:由由门客引

15、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二)连词。(二)连词。 1.1.因为,由于。因为,由于。 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译文:因为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2.2.因此,因而。因此,因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三)副词。可译为(三)副词。可译为“于是于是”“”“就就”“”“便便”。 项王即日因因留沛公与饮。 译文:项王当天就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 相如因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 译文:蔺相如于是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 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译文:孙权就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 (四)动词(四)动词“沿袭沿袭”“”“继续继续” 四、文言虚词四、文言虚词“以以” (一)介词(一)介词1 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当当”“”“在在”“”“由由”“”“从从” “以以”等。一般用在动词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