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950306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00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a. 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 为矿石的主要成因类型,包括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及糜棱岩型。矿石呈灰绿、暗绿及黑绿色,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热液蚀变矿物占绝对优势,韧性、脆性变形形迹几乎消失,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分布均匀。 b. 细脉状、细脉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 该类型除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外,还包括少量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及角砾岩型,矿石呈灰色、绿灰色,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含矿岩石为变余碎裂结构、变余碎斑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花岗质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热液蚀变矿物,韧性变形形迹还有所保留,脆性变形形迹明显, 。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

2、化物分布不均匀。 c. 细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 该类矿石呈浅灰、灰白色,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石成分以花岗质为主,黄铁矿分布极不均匀。 4.4 矿体围岩及夹石地质特征 4.4 矿体围岩及夹石地质特征 4.4.1 矿体围岩地质特征 4.4.1 矿体围岩地质特征 矿床内主矿体赋存的主要岩性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局部产于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中。矿体上盘以主裂面为界,主裂面之上主要由碳酸盐化的英云闪长岩组成,局部见二长花岗岩,其结构、构造、蚀变矿化与矿体有着明显差异,其蚀变以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硅化较弱,金矿化也很弱,分析结果均小于 0.1010-6。而主裂

3、面之下的围岩其岩性、结构、构造、蚀变与矿体无差异,仅金属硫化物及金含量较矿体低,与矿体无明显界线。主要靠样品分析结果来区分。矿体的下盘主要由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组成。与上述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其它小矿体的围岩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个别产于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产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中的矿体与围岩最大的区别是,矿石中见有呈细脉状和脉状产出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且金品位往往较高。产在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的小矿体与主矿体的地质特征一致。 4.4.2 夹石特征 4.4.2 夹石特征 矿体夹石主要出现于1、1 号矿体浅部的厚大及分枝部位,主要产出于-400m以上,形态为透镜体状、似层状、长舌

4、状、脉状,产状与矿体一致,长 30290m,宽 4.515m,斜深 40295m,夹石的结构构造及蚀变矿化特征与矿体相同。岩性多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4.5 矿床成因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作用及成矿阶段划分 4.5.1 成矿作用及成矿阶段划分 由于构造及岩浆的多次活动,导致矿区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矿石的结构、构造及各期次热液脉体的穿插关系,将矿床内生成矿期次划分为两个热液成矿期六个热液阶段,并确定各阶段矿物生成顺序(见表 22)。 4.5.1.1 金热液期 a. 黄铁矿石英阶段 在岩浆演化的末期,产生了大量的含矿热液。热液沿断裂带上升,在早期蚀变岩

5、的基础上再进行交代蚀变作用,使原岩中的长石和暗色矿物蚀变成绢云母,同时析出 SiO2形成石英,暗色矿物析出铁,与热液中的硫化合,生成黄铁矿构成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本阶段金矿化微弱,见有极少量自然金呈圆粒状包于黄铁矿内。 该阶段热液呈白色,以团块状赋存于破碎带中,主要由石英组成,有少量黄铁矿、绢云母。其中石英具明显的韧性变形、脆性变形及强烈波状消光。黄铁矿具发育裂纹或呈压碎结构,黄铁矿嵌布在石英的集合体内,在此阶段的后期见有石英菱铁矿脉。 b. 金石英黄铁矿阶段 随着热液的继承性活动,使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作用进一步增强。早期阶段形成的黄铁矿、石英等被挤压、压碎,伴随着细粒黄铁矿化出现了金矿化,在本

6、阶段达到高潮,大量金矿物沉淀,形成 了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表现在矿化较均匀、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为其突出特点。 该阶段含金热液矿化脉体为灰黄色,呈细脉状分布破碎带内,主要由黄铁矿组成,并含有少量石英、绢云母、自然金及银金矿。其中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晶体、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及细脉状分布;石英呈半自形柱状、粒状,嵌布在黄铁矿石英晶隙中。自然金和银金矿呈粒状、角粒状、枝叉状及浑园粒状,嵌布在黄铁矿石英晶隙中或黄铁矿内。 c. 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在第成矿阶段之后发生了一次相当强烈的构造活动,造成早期蚀变岩石进一步破碎,含矿热液再次进入断裂,成矿作用进入了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矿物伴随着大量的金

7、属硫化物的晶出而沉淀。本阶段的矿化特点是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并有细脉状 充填、多金属硫化物迭加早期形成的金矿体之上,造成了金矿体内局部金的相对富集。 该阶段含金热液矿化脉状呈灰黄色, 以细脉、 微细脉状分布于破碎带内, 主要由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组成,并含少量银金矿、金银矿、磁黄铁矿、黝铜矿、辉铜铋矿、自然铋等。其中石英呈灰色,半自形粒粒状,嵌布于黄铁矿晶隙中;黄铁矿呈黄色,半自形粒状,其晶隙中常被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金矿充填。黄铜矿与闪锌矿常构成乳浊结构。银金矿常呈粒状、角粒状、枝叉状、细脉状嵌布于黄铁矿石英晶隙中或早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裂隙中,或包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内

8、。 d. 石英方解石阶段 金矿热液随着上述一系列演化之后, 热液中的 HCO3-、 CO 32游离的 CO2等与热液中的 Ca2-形成方解石、SiO2同时沉淀,形成石英方解石脉,金矿化也随之终止。 该阶段热液脉体呈脉状、 细脉状分布于破碎带中,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并含少量石英。其中方解石呈他形板状,集合体内有自形柱状石英嵌布。 4.5.1.2 银热液期 4.5.1.2 银热液期 a. 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在金热液成矿期后, 构造岩浆活动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状态, 直到艾山期花岗岩的出现,构造复活,矿液重新活动,成矿作用进入了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伴随方铅矿、闪锌矿的产出,自然银及银的硫化物

9、和硫复盐矿物晶出。 该阶段热液矿化脉体呈细脉状、脉状分布于破碎带内。主要由石英、方铅矿、闪锌矿组成,并含有少量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银、碲银矿、辉银矿等。其中石英呈灰色,半自形柱、粒状;方铅矿呈他形晶粒状,嵌布于石英晶隙中。黄铁矿呈他形晶粒状,被方铅矿、闪锌矿包裹。辉银矿呈他粒状,自然银呈粒状、角粒状、细脉状嵌布于石英、闪锌矿和方铅矿晶隙中。 b. 重晶石石英方解石阶段 随着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结束,热液中残余物质形成了重晶石、石英、方解石脉,银矿化也随之告终。 该阶段热液脉体呈白色,以细脉状分布于破碎带中,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并含有少量的石英、重晶石。石英呈自形柱状,包于方解石集合体内,重晶

10、石为它形粒状,分布于方解石晶隙中。 4.5.2 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 4.5.2 矿化特点及富集规律 4.5.2.1 金银矿化特点 a. 各成矿期的金银矿物的生成顺序依次为: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自然银、银的硫化物及硫复盐矿物。在这个演化过程中,金矿发生在金热液期,主要与金石英黄铁矿阶段和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关系密切,银矿发生在银热液期,与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关系密切。由此可知,金银矿化具有先金后银,金成色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 b. 从金、银矿物的赋存状态来看,金矿化与石英、黄铁矿关系密切,金矿物主要富集在浸染状细粒黄铁矿及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多金属硫化矿石中;银矿化与石英、铅锌关系密切,银矿物

11、主要富集在晚期细脉状或网脉状铅锌矿物中。 c. 金矿物的发育特点,在金石英黄铁矿阶段矿化的广泛发育,构成矿体主体。晚期复有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化迭加, 使矿化富集。 不同地段矿化的发育特点,因矿体不同各异,1 号矿体基本上由金石英黄铁矿阶段矿化构成,黄铁矿富集,矿化均匀,形成一向北东侧伏的矿富集体,仅局部有多金属硫化物迭加,1 号矿体主要由金石英黄铁矿阶段构成主体,但矿化均匀程度相对较差,黄铁矿含量普遍减少,仅局部富集,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相对较发育,在垂直投影图上呈“T”形,在两组交汇处形成厚大矿体。 d. 银矿化的发育,主要集中在银热液期的银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但此阶段在本矿床中不发育

12、,因而不能形成单独的银矿床。从矿体银品位的对比资料来看,银矿化阶段在1 号矿体相对较发育。 4.5.3 金矿化富集规律 4.5.3 金矿化富集规律 a. 主裂面由断层泥及糜棱岩组成屏障, 矿液不易逸出, 为此, 主裂面之下 90m 以内,岩石破碎程度较重,蚀变作用强烈,利于矿液的渗透和扩散,易于富集成矿。 b. 金在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中品位高,分布均匀,品位变化系数小,易于形成工业矿体;而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中,金品位低,分布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较大。 c. 自然金、银金矿严格受石英、黄铁矿的晶隙和裂隙控制。石英、黄铁矿是主要载金矿物。其晶隙和裂隙愈发育,金品位愈高,

13、易于富集成矿,反之,金品位低。如石英晶隙金相对含量 43.64%,黄铁矿晶隙金相对含量 18.21%。黄铁矿裂隙金相对含量 12.03%,黄铜矿内包体金相对含量 3.09%,为此,以石英晶隙金、黄铁矿晶隙金和裂隙金为主的,金品位高。 d. 金矿物形状以角粒状和长角粒状态为主的,金品位高,角粒状占 46.39%,长角粒状占 18.21%。金粒度以微粒金和细粒金为主,微粒金占 32.65%,细粒金占 18.90%。 e. 具有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构造的矿石,金品位高,具自形粒状结构,斑点状、星散状构造的矿石,金品位低。 f. 金矿化是由于金石英黄铁矿阶段矿化的广泛发育,构成矿体主体

14、。晚期复有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矿化迭加,使矿化更富集,品位增高。 g. 金石英黄铁矿阶段,金呈浓黄色,金成色 820,金相对含量 79.91%;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呈亮金黄色,金成色 745,金相对含量 72.86%;银石英多金属矿化阶段,金呈淡黄白色,金成色很低,金相对含量 0.114%。为此,金品位随金成色的增高而增高,随成矿阶段由早到晚而降低。 4.5.4 矿床成因 4.5.4 矿床成因 新太古代时期,区内陆核横向扩展,位伸减薄,幔源岩浆侵位,形成马连庄超单元,为一套中基性变质深成侵入岩,遭受了多期次变质变形作用。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将地幔含金物质带至地壳,形成金矿的初始“矿源岩”之一

15、。 进入震旦期后,地壳开始活化,震旦早期,华北陆块向南运移,块内遭受南北向的挤压磨擦,下地壳部位地热升高,并发生部分熔融。随着陆块南移,岩浆内部压力增大,岩浆沿北北东向控岩构造强力侵位,经多次脉动侵位而形成玲珑超单元。该超单元与胶东岩群、马连庄超单元以及栖霞超单元重熔及高度混合岩化作用有关,为“S”型花岗岩。它在形成过程中大范围地重熔了胶东岩群、马连庄超单元和栖霞超单元,继承性地捕获得了其中的成矿物质,使其再一次得到富集,为后期进一步富集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 进入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NWSE 向挤压,郭家岭超单元开始强力侵位,在侵位过程中,将一部分幔源成矿物质带入地壳,同时

16、大量地捕获了栖霞超单元、玲珑超单元之中已相对富集的金矿成矿物质,二者混溶于同一岩浆系统中。此时南北向逆时针力偶对扭,形成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压性结构面,即招平断裂系统。郭家岭超单元侵位结束,应力释放形成新的温压条件,导致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北东向压性结构面转化为张性及张扭性结构面,为成矿热液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由于热液的驱动作用,成矿流体在控矿构造中循环,在流动过程中与温度较低的围岩发生热交换,造成流体的散热作 用,在流体循环过程中,进行氢氧同位素交换,同时围岩中的成矿组分不断向流体中活动、迁移,形成成矿热液,伴随构造活动,在适宜的物化条件下,金、银等成矿元素得到沉淀富集成矿。 综上所述,大尹格庄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严格受招平断裂带的控制,含矿热液在招平断裂系统中,经早期蚀变破碎作用和晚期多次叠加矿化形成了金矿床。金矿床属交代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