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3页
文档ID:36931501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_第1页
1/3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剩余价值不是看作可变资本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相应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率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二是资本 有机构成的高低有机构成高低与利润率二者成反方向变化三是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速度与利 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四是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节省状况与利润率二者成同方向变化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或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竞争结果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 值总量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这 种转化只是一种质上的转化,在量上,一个生产部门的利润仍等于剩余价值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后,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是等量利润这样各个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间,就不 仅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不相同。

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 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到了,从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更加被掩盖了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 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 换的基础,市场价格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 的影响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卖 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超额利润的存在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关系超额利润反映 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同一部门内部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和要求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不断改进技术,使用新的 生产资料,从而使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平 均利润率仍然会下降但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减少,因为利润是决定 于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多少,只要可变资本的绝对数量从而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没有减少,利润量也不 会减少。

所以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也称为平均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量同时增长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下降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一是剥削程度的提高;二是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三是相 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四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但这些因素不能消除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而只是使这个 规律的作用减弱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是由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成的,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人, 商人按商品的价值出售给消费者,也就是产业资本家将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 家,从而形成了商业利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商业以及其他服务业领域,有越来 越多的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从而也成为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它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获得的报酬,是货币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 种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借贷资本的所有权是借贷资本家,使用 权是职能资本家,因而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就要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所以说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 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故利息率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取决于 平均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与利息之间的比例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平均利润 的分割就有利于职能资本家,从而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提高 四、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本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农业资本家以地租形式转让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 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质量等级相联系的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本质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 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好坏不同由于土地好坏不同,产量和收益不同,缴纳地租的多少也不 同,从而产生了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为耕种优等、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 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所以能够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差别和地块位置差别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3.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本质,是 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于农业中存在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就排斥其他资本自由 转人农业部门,因而农业中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不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从而使农产品能够按照价值出售 于是农产品价值便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这样一来,剩余价值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 而转化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 本有机构成低,即可变资本比重大,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同量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大,农 产品的价值就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其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便 形成绝对地租 五、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1.国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国民收人,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从价值形态看,是 v+m; 从实物形态看,是体现新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影响国民收人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增加社会投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二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增加国民收人的 主要途径;三是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人的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人在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其分配情形大致是:产业资本首先占有全部国民收人(v+m),然后把其中相当于 v 的部分作为工资支付 给工人;把相当于 m 的部分,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在社会各个集团之间进行分 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 配的原因,是为了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及其成员的需要政府、军队、警察等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 国民收人所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 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满足这些部门发展的需要和这些部门从业人员的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主要是财政收支和服务收付费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它包括直接税和 间接税两大类通过征税,国家把各阶级收人的一部分纳入财政收人然后以财政支出的方式分配给政 府、军队、警察、科教文卫、社会福利等部门服务行业通过收取服务费,分得一部分国民收人然后 用于补偿这些部门的物质资料消耗、业主的利润和雇员的工资 3.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创造理论和分配理论说明,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两者是 不同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中 的不同作用而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则是阐明由于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不同,人们对剩余价值占有 的结果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只能从自己新创价值中分得大体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而新创价值中的大部分剩余价值,则分别归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大土地的所有者以利润、 利息、地租的形式所占有这种剩余价值分配中的资本家独有化倾向,构成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阶级 和其他剥削阶级共同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