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30346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北京西城中考二模语文(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16北京市西城区 2014 年初三二模试卷(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 14 分。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mo)比较(jio)锐不可当(dn)B干涸(h)避讳(hu)栩栩如生(x)C粗犷(un)细菌(jn)津津有味(jn)D狭隘(i)哺育(p)高瞻远瞩(zh)2 结合语境,对下面语段中加点的错别字修改有误的一项是因为贪睡,错过了欣赏那变换莫测的海市蜃楼的机会,想象着碧海中忽然涌出星罗旗布的房屋,听着有幸目睹了这奇观的人兴至勃勃的谈论,我满心的懊诲无以言表

2、。A换“变换莫测”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海市蜃楼无规律可循的奇异变化,此处加点的“换”应改为“幻”。B旗“星罗旗布”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海市蜃楼中房屋排列的样子,此处加点的“旗”应改为“棋”。C至“兴至勃勃”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人们谈论海市蜃楼时高兴的情趣,此处加点的“至”应改为“志”。D诲“懊诲”这一词语在文段中写的是“我”没有看到海市蜃楼的心情,此处加点的“诲”应改为“悔”。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庙会上爽口美味的小吃,京腔京韵的吆喝,令人目不暇接。B漂泊在外的游子,终究要回到故乡,这种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阶段只是打下基础

3、,成才之路其实很长。D人与人接触久了,时间长了,才知道什么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4用一组词语概括下面语段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最恰当的一项是淡蓝色的炊烟,与轻纱般的薄雾交织在一起,从一层层的黑瓦飞檐中浸过,然后蒸腾而上,轻盈飘逸,与江面、河面水汽集结,慢慢地散开来,将整个古镇笼罩得恍惚迷离,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不知道这古镇究竟有多大,不知道这黑瓦飞檐究竟有多少层,是不是一直重叠到天上去。A层峦叠嶂 风调雨顺 B井然有序 巧妙绝伦 2 / 16C水乳交融 诗情画意 D流连忘返 世外桃源5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宋代,谜语与传统灯彩艺术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借助火树银

4、花、流光溢彩的背景,使灯谜以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让民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赏灯猜谜也逐渐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A灯谜借助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B在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中,灯谜的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C借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灯谜以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D灯谜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得到了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6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植物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又觉得其可恶!你们是靠根养活的,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

5、它呢?杨柳没有这般可恶的样子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下,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树根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拥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A文段在开头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发读者对植物是否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这一问题的思考,然后用肯定的回答表明了作者的看法。B“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一句运用反问的方法,强调了根对枝叶花果的养育之恩,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花木向上的厌恶之情。C作者用“俯首”“拜舞”“亲吻”赋予杨柳以人的行为,描写杨柳枝条垂向根部、随风摇摆、贴近树根的姿态,表现杨柳“不忘记根

6、本”的特点。D(千万条陌头细柳)“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柳枝条垂绕在树根周围的可爱样子。7在“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读书体验,借鉴别人的阅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收获。班会接近尾声时,主持人李明同学想要用一句话对本次班会的形式和成果作一下总结,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同学们,让我们从此以书为伴,使阅读生活不留遗憾!B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后大家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3 / 16C同学们,请珍惜这丰富的精神大餐,本次班会不正体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D同

7、学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了每个人的阅读感受,这可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二)填空题(共 10 分)8默写(7 分)(1)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1 分)(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晚间湖面美好景色的句子是: , 。(2 分)(3)文学鉴赏课上,唐越同学发言说:“古诗往往借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写诗人心中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有 , 两句,流露出作者经长途跋涉出使边塞的感慨;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有 , 两句,以飞鸟写春光,浅白灵动,透露出作者游春时的喜悦心情。”(4 分)9名著阅读(3 分)上面这四幅连环画让人想到的一个成语是“ ”,与此相关的那场“齐鲁长

8、勺之战”的史实被记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 当中,这部史书既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4 / 16名著,记史语言生动,富有文学色彩,比如对帮助鲁庄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 的刻画就非常细致生动,让人过目难忘。 二、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 10-12 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9、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0(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1 分)(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 。(1 分)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 12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10、(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 分)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_”(限两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一)阅读我记忆中的父亲,完成第 13-15 题。(共 16 分)我记忆中的父亲5 / 16许燕吉父亲只活了 49 岁,我今年已 57 岁了,50 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父亲非常爱孩子,还

11、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都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一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道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于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

12、都捂着腮帮子抵御。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驮在他的肩上,两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一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还带回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那个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他们看见我们来,欢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暑假时父亲总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

13、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父亲的故事最多。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一面听故事。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可惜,晚上 8 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50 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人过中年了。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我想

14、这必是夏夜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父亲还会“演戏”。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架,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演员”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能“点头”和摇摆“身躯”,但6 / 16“配音”很出色。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武松打虎岳母刺字乌盆记等等。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是在此二十多年以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的大拇指演过。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一堂”开联欢会,父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仰后合。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万张的资

15、料卡片。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的“落花生”,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大小小的。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子之心”。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和我对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版之上,永远清新。 (有删改)“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赤子”,初生的婴儿。13阅读第段至第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 8 个字)(4 分)(1) (2)驮着我去郊游 (3) (4) (5)给我们讲故事 (6)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