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2886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专题21文言文阅读(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ttp:/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出版网- 1 -地址:郑州市经五路 66 号 邮编:450002 【高考预测高考预测】高考中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学习文言实词,重在积累、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要以2012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 个实词为中心,兼顾其他的重点实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积累实词,意在运用。解答文言文阅读中分辨实词词义的题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给出的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要求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

2、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其中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在于引申义。另外,还应当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释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知识导学知识导学】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

3、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4、。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http:/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出版网- 2 -地址:郑州市经五路 66 号 邮编:450002 “,“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

6、“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

7、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 辐射式引申 节http:/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出版网- 3 -地址:郑州市经五路 66 号 邮编:450002 / 节约 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又以適去,意不自得(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

8、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四人者,庐陵

9、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http:/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出版网- 4 -地址:郑州市经五路 66 号 邮编:45000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10、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

11、所虏。(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

12、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http:/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出版网- 5 -地址:郑州市经五路 66 号 邮编:450002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

13、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织 )“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南指“相当于“向南指“。(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