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与庄禅美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92545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7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与庄禅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与庄禅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与庄禅美学(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2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对文学经典核心价值的认识 分歧很大,有人认为: “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 价值所决定” ,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是其伦理价值,伦 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离开了伦 理价值就无所谓审美价值。从希腊悲剧 俄底浦斯 王 ,到近代文学经典哈姆莱特 老人与海 ,对伦 理问题的深刻揭示和其特有的道德教诲价值是这些作 品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有人则认为:文学经典 的核心价值还是审美价值。从文学活动交流的角度 看,文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从文学表现方式的角度 看,文学用语言塑造形象,借文学形象传情达意;从 文学活动的效果看,文学经典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为艺 术感染力和情感慰藉

2、性。没有审美价值,文学经典就 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立命之本。文学经典的认识价 值、伦理价值、娱乐价值、交际价值等都是从审美价 值而来的。 的确,文学的价值是一个包含许多个价值要素的 价值体系,朱立元认为,文学的价值是一个以审美价 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包括审美、消遣娱乐、认 知价值、道德、思想、宗教等10种价值。这里的问题 是,在文学经典的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究竟是审美 价值还是伦理价值,还是另外的某种价值。我们先 从弄清概念入手。 先看伦理价值。所谓伦理,是指在人与人、人与 社会关系方面应当遵守的原则和规范,所谓伦理价 值,就是在体现、维护、培育这些原则和规范时所表 现出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3、一般而言,伦理原则和规 范基于特定的人类生产生活条件而形成,为调节特定 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存在。一种社 会条件下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换一种社会条件就可 能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力量。尤其是阶级社会的 伦理规范往往打着深刻的阶级烙印,旧的伦理规范常常成为社会进步发展 的束缚和障碍。当然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慢慢积淀下了一些 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成为维持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人类精神统一 的基本条件,如亲情、公正、诚实等等。但即使这些看似永远和普遍有效 的伦理规范,也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情境连在一起,难以设想任 何一条伦理规范可以不加条件地适合于任何场合。例如,对敌

4、人不诚实、 不仁慈,并不违反道德;而封建社会的亲亲相隐,到了当代社会可能成为 犯罪行为。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经典都会涉及伦理问题。同时对 一部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评判也很难有恒定不变的观点。从不同伦理观念 出发,对同一个人物的伦理行为,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逃跑的奴 隶,在奴隶主看来是罪恶的,在奴隶看来是勇敢、正当的。李自成是流寇 还是英雄,各方的意见不可能统一。 再看审美价值。尽管对什么是美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对美感的界 定还是基本一致的。美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自由的、超功利的、愉悦的、 游戏的情感体验。所谓审美价值,是指客体能让主体引起或满足美感体验 的作用和效能。一般而言,文学作

5、品引起美感即产生审美价值的基本条 件,是我们阅读作品时既知道它所描述的一切并非真实的生活,而又在其 中看见了我们所认为的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美是生活。 ” “任何事 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即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来自其对人类生活的反映。 那么,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让我们通过文学经典的产生过程来看。作家在创作一部第一价值是审 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时,必定先要形成对生活的距离感。鲁迅说, “长歌当 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处于这种有距离感的审美创作心态

6、中时,作 家会比在深深嵌入现实生活中时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和把握生活,更恰 如其分地表达对人物的同情和伦理判断。正是在这种以审美为基础的文学 创作中,包法利夫人和安娜才脱离了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的预先设计,按照 生活的逻辑走向了死亡;恩格斯才认为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 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 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列 宁才把托尔斯泰看作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所以,基于审美活动创造的 文学作品往往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具有高 度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往往才能获得不同寻常的认识价值和伦理

7、价值, 在一部真善美统一的文学经典中,美的价值是先于真和善而存在的。 相反,假如一部文学作品的第一价值是伦理价值,那么作家在创作作 品时,也一定首先怀有深刻、强烈、鲜明的道德理念,否则,作家的动机 和作品的效果就会出现矛盾和差异。而当作家没有保持对生活的距离感, 不是怀着对生活的那种自由的、审美的、超脱的、游戏的心态,而是带着 强烈的道德评判动机进行创作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审美性、超越性、娱乐 性多半就会大打折扣。一旦其审美性、娱乐性、超越性弱化到一定程度, 它其实就不再是文学作品,而成了文学化的道德作品。这样的作品也许一 时会产生很轰动的道德批判效应,但时过境迁,往往就销声匿迹,很难成 为经典

8、作品,长久的伦理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同时,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怀着强烈的道德动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的作家似乎是很少见的。 倒是很多经典作家对自己作品中人物的道德评价都怀有很深的矛盾心理。 从狄德罗的 拉莫的侄儿 ,到莫泊桑的 羊脂球 、司汤达的 红与 黑 ,莫不如此。 所以,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审美价值一定先于也重要于伦理价值,从 伦理需要和伦理原则出发无法解释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产生的动因, 也无法解释文学经典何以会穿越时代和国度,让亿万伦理观念迥异的人们 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与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难道二者不可等同吗? 当然是不能等同的。所谓核心价值,是指客体基于其自

9、身主要属性而 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特定需要的那部分功能和作用。当我们说某事物的核 心价值的时候,既是在表达主体某种独有的需要及客体独有的属性,又是 在把该事物与它的同类事物区别开来。当我们说文学的核心价值时,既是 在表达文学与人类需要的核心关系,又是在表达文学与生产工具、宗教仪 式、科学定理、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非文学的人类创造物之间的区别。 而说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时,则是在表达文学经典与人类需要的核心关 系,以及文学经典与非经典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文学经典与非经典的 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因而,把文学经 典的核心价值表达为审美价值,既没有揭示文学作品何以成为经典的

10、根本 原因,也无以把文学经典与非经典的文学作品区别开来。 让我们从文学经典的内涵和特征说起。文学经典的另一个常用名是文 学名著。美国教育家、哲学家M.J.阿德勒这样阐述文学名著: “为普通人 而写,论述的是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和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通俗易 懂,不卖弄学问;拥有最广泛的读者;永不过时;令人百读不厌;最富有 教育意义。 ”前面我们已提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我们从中看见了 理所应当的生活。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文学经典或文学名著其实 是关于生活的最好的教科书。希腊人听着、吟着伊利亚特 奥德赛 , 先秦人读着、唱着诗经 楚辞 ,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读着唐诗、宋词、 红楼梦 ,在美的

11、体验中,认识着生活、理解着生活、感悟着生活。 高尔基说, “文学是人学。 ”在人类所有的文化创造物中,惟有文学依 靠人类的审美观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全面、深刻地把握着、描述着、 传达着完整的人类生活,也提升着、改造着、培育着人性。而文学经典与 非文学经典的区别,就在于文学经典总能在不同的人物、故事中抓住生活 最本质的部分,总能让我们强烈地感悟到那理应如此的人性。上千年之 后,我们依然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看见那 种生活和人性。那种生活和人性,就像艾略特说的,是“成熟心智的产 物” ;也像库切说的,是在与野蛮的抗争中,会被人“不惜一切代价紧紧 地拽住”的 “劫后余生”的

12、东西。那样的生活和人性,超越伦理、世 俗,超越时代,是所有想要更懂得生活、更富有人性的人们,所必须阅读 和学习的东西。 所以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其实应该是审美价值与生活教育价值的重合 部分, 也许应该称之为 “审美教育价值” , 取审美典范和生活教育之意, 有审 美示范、 培育美感、 教会生活三层含义。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在于, 它们以 其自身的属性, 能为后世作家创作树立典范, 能为普通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 味奠定基础, 能成为各个时代的人懂得生活、 更富人性的教科书。责任编辑: 王 昉 周玉宁电话:(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理论与争鸣当代文学与庄禅美学张志

13、忠文学传统的当代弘扬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王臣申老庄、禅宗美学的当代意义新时期文学的狂飙突进,曾经让我们感慨, “太 阳每天都是新的” 。在当下的文学状况恢复常态之后, 则可能会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 。关于新时期 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性,其实人们已经谈论了很 多。我愿意加以补充阐发的是,新时期文学对老庄、 禅宗美学的内在传承,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 评价。庄重浑厚、气象森然的儒家美学,强调仁义之 美,注重现实功用,教化世道人心,敦善君臣伦理, 如杜甫所言,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 “致君舜尧 上,再使风俗淳” ,严以律己,也严以律人,倡导人们 的“社会化生存” ,善则善矣,未免

14、规范严密,难以亲 近。许多时候,它还和专制权力结合,皇家正典,来 势汹汹,让人避之弃之惟恐不及。庄禅美学的弘扬想 象,放飞心灵,超越功利也超越权势,外法自然,内 依本真,彰明个性,浪漫狂放,推崇的是“自然化生 存” ,如陶渊明所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在漫述庄禅中描述庄子的理想人格:在庄 子看来,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 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他“物物而 不为物所物” ,他能作逍遥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 阏” 。它“无所待” ,不受任何现实关系的规定、束 缚、限制,从而“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

15、 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 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 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连生死都对他无影响,更何况 利害?更何况种种世俗“尘垢” ?而这就是“至人” 、 “真人” 、 “神人” 、 “大宗师”一句话,即庄子的理 想人格。其与文学创作更为密切的,庄禅哲学美学地 把握世界贲张感性的方式是: “无论庄禅,都在即使厌 弃否定现实世界而追求虚无寂灭之中,也依然透出了 对人生、生命、自然、感性的情趣和肯定,并表现出 直观领悟高于推理思维的特征,也许,这就是中国传 统不同于西方 (无论是希伯来的割裂灵肉、希腊的对 立感性与理性) 的重要之处?也许,在剔除了其中

16、的 糟粕之后,这就是中华民族将以它富有生命力的健康 精神和聪明敏锐的优秀头脑对世界文化作出自己贡献 时,也应该珍惜的一份传统遗产? ”1980年代曾经流行 “美学热” ,其要点就在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和本土的庄禅美学的汇流所掀起的以反对 异化、倡导人性复归,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所 唤起的众多青年人对新生活新生命的向往。在文学创 作方法上,则是对于奉行多年的源自前苏联的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解构和颠覆,在明火执仗地借鉴西方现 代主义的同时,对庄子、屈原、司马迁以降的浪漫主 义精神也暗渡陈仓,并且形成一股巨大的创作潮流, 至今难以平歇。 对于新时期文学与庄禅美学和浪漫主义的关系, 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并且做出了积极成果。但人们的视 野未免狭隘化表面化,多集中在汪曾祺、阿城等剑走 偏锋的作家身上。其实,从王蒙、宗璞,到莫言、张 炜、贾平凹、韩少功,这些从1980年代活跃至21世纪 初叶的重量级作家,他们的作品和美学思想中,也闪 现着庄禅美学和文学传统的智慧与魅力。儒道互补:从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