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24664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高一语文试期中题附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高一高一语语文文试题试题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4 页,页,150150 分分,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 12020 分钟。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第)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2、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回答第)回答第 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将答题纸、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留存。考试结束,将答题纸、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留存。 第第卷卷 本卷共本卷共 16 个小个小题题, 每小每小题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在每小。在每小题给题给出的四个出的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中,只有一项项是符合是符合题题目要求的目要求的。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一、基础知识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漫溯(sh

3、u) 挥斥方遒(qi) 惆怅(chn) 百舸争流()B彳亍(ch ch) 哀怨彷徨(pn) 寂寥(lio) 忸怩不安(n)C青荇(xn) 冰屑悉索(xi) 火钵(b) 凝重隽永(jun)D瓦菲(fi) 浪遏飞舟() 糯米(nu) 矫健有力(jio)2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寥廓 激浊扬清 磅礴 五岭逶迤 B碣石 含蓄隐诲 太息 清澈晶莹C荡漾 中流击辑 瓦菲 意趣盎然 D通缉 风度翩翩 邂逅 苦闷诅丧3.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植物是能“说话”的。有时像久病的老妇人,发出断续的喘息声 。而一旦获得-的阳光,或者接受的水分,声音就会变得婉转悠扬。当变天刮风,它们就会轻

4、轻地呻吟,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面对人类的侵扰,那些植物就会用尽最后的力气呐喊,或者通过 -的年轮、- 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表达它们的抗议。A. 适量 充分 干巴 枯槁 B. 适度 充裕 干枯 枯竭C. 适当 充沛 干涸 枯黄 D. 适宜 充足 干瘪 枯萎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家国家级的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B在这次研讨会上,他做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C唐玄宗早就觉察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除掉他,反而放虎归

5、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5、下面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使我们班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B、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C、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 1000 多元,可合在一起才 300 多元,价钱便宜了近 3 倍。D、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信心不足,二是方法不当。6.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如果常有团体合作的训练,在学问上可以免偏陋,在性情上也可以免孤僻材料

6、的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商讨,实验的配置,遗误的检举,都必须群策群力。学生们尽管成群结队,实际上各人一心,每人独自上课,独自学习,独自完成学业,无形中养成个人主义的心习。他会有很浓厚而愉快的群的意识,他会深切地感觉到:能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才能尽量发挥个人的力量。现行教育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许多课程的对象都是个人而不是团体。其实学问像其他事业一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地方甚多。A B. C. D. 7、下列说法中不当的一项是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B.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 字以内) 、中调(59-90 字) 、

7、长调(91 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D.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言。高一 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8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出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D.晋军(军队)函陵,秦军氾南9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以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吴其还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相同;相同;相同 B、不同;相同;相

8、同C、不同;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不同10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 (烛之武)见秦伯 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 (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晋国)既东封郑, (晋国)又欲肆其西封二、现代文阅读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 、 “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

9、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 ,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 ,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 “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

10、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 。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

11、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 ,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 “夷狄”虽“有君” ,却不行“周礼” ,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 “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

12、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1. 下列对“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夷狄” 、 “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 、 “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 、 “诸夏

13、”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 ,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 、 “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高一 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13. 根据

14、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 、 “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

15、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