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2415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五年级第二学期校本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 望海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前预习布置(或导学提纲):课件教 学 程 序(第 课时)教 学 策 略教 后 记一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 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 望海潮 ,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板书) 二词的

2、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 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 ; 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 “曲子词” ;因此往往句 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通过谈话导 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教 学 程 序教 学 策 略教 后 记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 9871053),初名三变, 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 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 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 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 为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 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 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 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 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 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 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 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 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 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 )先看词的

4、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 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 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 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 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 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 。 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 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讲述故事) (2 )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 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

5、即抽 象评点, “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 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 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 “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 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 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 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引导学生自读 自悟,了解诗 歌的特点。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 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 绩卓著

6、。 板 书 设 计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 历史传统史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 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 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 生活图景 课题:2、 雨霖铃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学习难点: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前预习布置(或导学提纲):多媒体 教 学 程 序(第 1 课时)教学策略教 后 记一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那么

7、,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 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 一下他的望海潮 ,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 色。 (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 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 “诗余” ;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 “曲子词” ; 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通过谈话导 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 学 程 序教 后 记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 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 封建文人学士的

8、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 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 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 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 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 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 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 起的悲欢离合, 。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

9、: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 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 月 2、 学生观看 FLASH 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

10、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 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 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 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诵读诗歌,体 会诗句的语句 的语言特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 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 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 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 秋后

11、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 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 “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 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 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 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 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 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 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 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

12、的感 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 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 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 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 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 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 3 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 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 “醉翁 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

13、官兵收河南河北 ) 哀时曹 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 短歌行 )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 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 王维送别元二,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 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 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

14、凉意, 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 飞回。 ” 通过多形式的 朗读,理解诗 歌的思想感情。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 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 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 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板 书 设 计2、雨霖铃 柳永课题:3、 西江月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豪放风格 2、理解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3、体味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学

15、习重点: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学习难点: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前预习布置(或导学提纲):多媒体教 学 程 序(第 1 课时)教学策略教 后 记一、导入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又是 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 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 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 阶层的打击。后来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 过着悠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向来关心民间疾苦,他自号“稼轩居士” ,稼 轩即使农家收获耕种之意,更鲜明地说明了他的关心 所在。在他的词中,有很多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通过谈话导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程 序教 后 记三、鉴赏诗句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 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