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911011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张桂华 潘华盛( 黑龙江省气象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摘 要要: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很大,暴雨洪涝次数増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气温 升高干旱面积扩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力减退汚染严重;病虫害进一步加重;生物资 源减少;水资源短缺;湿地面积缩小。依此提出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6 项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 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6 项对策 1 前言前言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已成为全国变暖主要区域之一1,近百年 来年平均气温上升 1.4。1980 年后近

2、 20 年较 5070 年代气温上升 0.72,90 年代上升1.0。其增暖时空特点表现:冬季明显,春季次之,夏秋季略有增暖但幅度不大。东北部 三江平原和北部沿黑龙江流域增暖明显。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气候天气事件的发 生,大雨暴雨次数增多;旱涝次数增加;低温次数减少;森林火灾加重.气候变暖导致了生 态环境的失衡,特别对农业生态环境整个系统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时间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2 2 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敏感,虽然我省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治理和控制,从整体上 还是处于继续恶化的趋势。除去人为对环境破坏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是破坏环境 另一祸手

3、,其表现在,暴雨和洪涝次数增加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 由 60 年代的 500 万 hm2扩大目前的 1345 万 hm2,占全省面积的 30%,比 60 年代增加近 1.7 倍;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 298.5 万 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25.2%,还有 9.3 万 hm2耕地 消失,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入 22.5 亿25 亿公斤粮食;草原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 880 万 hm2减少到 433 万 hm2,草地沙化面积已达 11.7 万 hm2,碱化面积 34.6 万 hm2。西部地区土 地的沙化、盐碱化及草原退化“三化”面积达 277.5 万 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 3

4、8%。干旱面 积增加,以松嫩平原为例,50 年代旱灾面积 14 万 hm2,70 年代 53 万 hm2,到 90 年代中期 旱灾面积 333 万 hm2以上。20002001 年连续两年全省干旱,仅 2001 年全省干旱面积达 470 万 hm2,占全省可耕地面积的 40%。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有机 质的含量下降,造成地力下降。据 1990 年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省耕地平均有 机质含量为 3%5%,比 1970 年完成的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的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下降 23 个百分点,如不加保护,黑龙江黑土地再过 50 年可能消失。由于肥力下降,地力减 退,使中低田面

5、积不断扩大。干旱增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环境功能退化。全省湿地总面 积按 1997 年计为 523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1.01%,沼泽、湿地大面积的减少,建国以来 经历数次大规模的开荒,仅三江平原地区累计开荒就在 300 万 hm2左右。农业环境污染严 重,松嫩平原地区每年排废水 6.9 亿吨,废气 1820 亿 m3,废渣 450 万吨,特别污水处理 率低,直接排入水体,加之长期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排入江河、湖沼。由于连年干旱径 流量减少,使水质污染加重,影响了农业水质也污染了土壤环境。气候变暖有利于病虫害 发生、流行、越冬,加重农林生产的危害。冬季气温上升,不利于冻死越冬害虫和病源

6、物, 有利于各种病虫安全越冬,发生期延长,增加了本日期的初始菌类。典型如稻纹枯病,是 水稻一生中危害时间最长的一种病害。80 年代以前主要在长江以南稻区普遍发生,近些年 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该病害在长江以北迅速蔓延,东北三省遭到严重危害。特别是 90 年代,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和病害发生严重呈直线上升。在第一积温带发生面积 占水稻面积 1/3,生病率为 8090%,目前大有_2国家科技部项目:99011,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结构调整及对策研究向北蔓延趋势。在林业方面,如人工针叶树幼林疱锈病,在 60 年代疱锈病虽存在不成灾, 但目前由于森林过量采伐、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和污染加重,生态

7、失衡,使目前林区红松、 樟子松等幼林疱锈病严重成灾的局面。干旱增加,茎叶含糖增加,病虫饮食大量增加给农 作物和森林带来严重危害。气候变暖,河水水温增高,水环境破坏,鱼类资源受到威胁, 喜冷的冷水鱼、鲑类、细鳞鱼如大马哈、江雪、哲罗鱼数量将大量减少。气候变暖,水资 源短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省平均降水量 523.8mm,地表水资源量 655.83 亿 m3,人均 占有水量 2074m3低于全国人均 2460m3,居全国第 13 位。亩均占有量 564m3居全国第 19 位。 虽这仅有的不太丰富的水资源,而合理有效利用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可供水量也就是产水系 数却很低,遇到干旱年份,如 2001 年

8、水资源量为 464.77 亿 m3比多年平均少 32.2%,农田 470 万 hm2干旱,松花江航运停航,生活用水困难为严重缺水。气候变暖,林木树种界限发 生变化,2030 年兴安岭落叶松,分布在张广才岭南部地区将有 50%面积不再适宜兴安落叶 松分布,小兴安岭中部适宜区也将缩小约 10%。相反在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适宜范围增 加。红松适宜区面积略有增加,约增加 3.4%2。 3 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策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策 前面已经谈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除了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 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近 20 年气候变暖

9、对黑龙 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为了实施生态省建设和农业生态发展战略,使农 业环境实现良性环境,资源合理配置,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 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减少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改善环境,同时实现, 环境、气候、农业良性循环。根据黑龙江省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农业结构 特点,在参考一些专家提出的生态农业建设意见基础上3,4,我们认为,将黑龙江省分为 6 个生态环境区建设为宜,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平原区、城郊区、湿地区。 31 山区、半山区 集中在北部大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这些地区是中小江河的发源地,而 且致洪暴雨源地,由

10、植被情况决定下游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因此这里的植被建设要以水 源涵养,水土保持为目的。此区主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25。度陡坡耕地要退 耕还林、还草。仅 2001 年全省 190 万亩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让位于林。根据规划,10 年 后工程总量达到 1494.5 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 790.48 万亩,沙化耕地退耕还林 443.88 万亩,低产田退耕还林 183 万亩。注意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由于连年干旱,森林火灾年年 都有发生,但要特别注意防止 1987 年 5 月 6 日大兴安岭恶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吸取 1998 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教训,严厉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嫩江源头造林,提

11、高森林覆 被率。建立以林为主,林副结合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北药开发生产基地,加快绿色食品产 业建设。同时特别控制小矿山发展规模,治理三废。防止工业“三废”对水质和大气的污 染,保护地表水地下水质状况良好,维护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 32 丘陵区包括坡状台地 该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西北部,包括明水、绥棱、甘南、克东、依安、拜泉、讷河 还有巴彦,是环境重点治理区,本区气候干旱、土质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是荒漠化进程 较快地区。其对策该区应加强防护林水保林建设,对现有山林要加强保护管理,当加密 的要补植加密,当调整改造的要调整改造。调整改造中要注意林种树种结构和水土保持林、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乔、灌

12、木、山草的搭配,注意发展生态作用强,经济作用大, 生长快和生命期长的优质林种和树种。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 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造林就是造水,5 万亩森林所蓄 积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 100 万 m3的小型水库。防护林防护作用在于减低风速,保护农3作物不受风害。防止土壤风蚀,遮挡太阳强辐射,调节温度,增加湿度,减少蒸发,增加 降水量,增加土壤水分和肥力。拜泉县建设农业生态县成功经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生物措施,造林与治水并举,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实行山水农田林路综合治理,山上种 树种草,戴帽子,山坡阶梯修渠“系带子” ,山沟修堤建坝“穿鞋

13、子” ,使水下山而土不下 山,水出沟而泥不出沟。全县已造人工林 117 万亩,森林覆被率由 1985 年 12.7%提高到 21.7%。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 37%,泥沙流失量减少 50%,风速降低 58%,空气湿度提 高 10-14%,蒸发量减少 14.6-17.8%。基本控制了风灾、水灾、旱灾。1997 年来粮豆薯总 产量达 9.45 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8 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 40 多天连续 降雨 1200 毫米情况下,大面积林地、耕地、草原经受了考验安然无恙,减少损失 7.5 亿元, 获得了丰收。2000 年大旱,生态工程再次发挥作用,减少损失 2.5 亿元。加强

14、坡耕地的 综合治理,对于大于或等于 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实 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八五”期间每年治理 13354 米2面积;到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0147 万千米2。现在全省已有乌裕尔河流域的 4 个县(市)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区,25 个县(市)省重点治理区,并且开展治理小流域已有 1400 多条。采取科学 的土壤耕作制、培肥制、作物轮作制,培肥地力,改良草质,增加优质草场比重。治理 工业“三废” ,控制污染源对土地环境的污染。建设复合生态结构,把农林牧各业结合起 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农区生态呈良性循环。 33 平原区 主要分布松嫩

15、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省主要产粮区,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本区 森林覆盖率少,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灾害严重发生地区。西旱东涝,春季多大风, 风蚀较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同时也是我国气候变暖的敏感区。为此大 力发展农田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最低应达到覆盖率在 10%以上, 实现农田林网化,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增加效益。黑 龙江省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一个省份,经过 20 余年的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从 19782000 年全省三北工程累计造林 163.2 万 hm2,是工程前 30 年造林保存面积的 6.8 倍。 其中营造防护林

16、 74.2 万 hm2,用材林 48.2 万 hm2。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初期的 4.3%,提 高到 12.48%,森林蓄积达 7514.6m3。全区现有的 493.4 万 hm2耕地中,有 423 万 hm2得到 农田防护林的庇护,庇护率 90%。实地观测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大豆、玉米平均增 产效益 15%。加大治理“三废”对土壤和水质污染力度。减少有害物质对土地资源污染 和破坏。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从标准制定上看,8 项优质 水稻标准;9 项优质小麦品种标准;9 项农艺标准,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标准等多项 地方标准。由于黑龙江省开发时间较晚,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 和资源,基本符合绿色食品开发的要求。因此,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资 源优势和巨大潜力。自 1990 年国家首次提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