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09371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 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

2、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 2、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3、用选文中的原句填空。 (1)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 (2)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 4、 “此中人

3、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5、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实际情 况,如果真的不太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为什么?6、 “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 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4、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鲜有闻( ) 香 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理解填空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短文以莲花为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从上下文连贯来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莲”美好的形象,是从它的 、 、 和 等方面,将莲人格化,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

5、象征,赞美她是“花中君子”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是怎样的一个人?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 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理由。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在现实生 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 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 由。(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6、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作者是怎样描写

7、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 7、李白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试将其与文中的画线的句子相比较,从两 个方面分析异同。 人物的心情: 描写的方法: (五)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 ,空谷

8、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在(A)文的空格处默写相关句子。 2在(A)文中用横线划出与(B)文中划线句意义相对应的句子。 3填空:两段文字的描写对象都是 ,都抓住了它 的特点来写,都采用了 描写的方法,借船行之快来突出这一特点。 4.请分别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三峡“夏” “春冬” “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冬 秋 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6解释下列加点字 夏水襄

9、陵 沿溯阻绝 每至晴初霜旦 绝巘 多生怪柏 7翻译下列句子: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清荣峻茂,良多趣味。8文未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横线部分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下列句子属于这

10、种手法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试分析其妙处。3、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5、简答。 文章的文眼是 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7、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附参考答案 (一) 1、借代 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无忧的样子。 2、A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11、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4、不愿与外界交往 5、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理,因为从秦到晋太元年间的 500 多年,桃源人与世人 “间隔” ,桃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所以不可能“悉如外人“。 6、 (1)讲社会的 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 残酷剥削和压迫。 7、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 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是桃源外世事变 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1、多 洗涤 少 更 2、爱菊的人,自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喜欢莲的,像我 这

12、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衬托莲的高洁和可爱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长环境 体态 香气 风度 4、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5、略 6、略 (三)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 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 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5、共谈高峰仙都层:引子,引出写景 层:具体写景 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 的人很少。 (四)1、月色美,触景生情。 2、

13、 “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6、叙事 描写 议论。 (五)1 、2 略 3、三峡(风光) 、水流湍急、侧面描写 4、奔放(或险) 清幽 (或秀) 凄凉(或静) 5、B 6、7 略 8、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 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六)1、白描 C 2、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 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此句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 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 4、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 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 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