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09135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2011全国卷诗歌试题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6)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07)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

2、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08)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 间 作 四 首 (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

3、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09)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 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4、(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2010)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5、3 分)答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分)答_ 201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关河令 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 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答案 06)12.(1)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

6、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 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 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 见到的。 07)12(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 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 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 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

7、契合,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08)12、(1)“拳”和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 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 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 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了“最羡鱼竿客”,想驾 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09)12、(8 分)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

8、绿岸、浮萍、荷 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 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 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010)12 (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 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 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

9、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 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在完成本试题时,学生最可能的错误就是使 用说明性的语言进行解答,其实这样的答案最好采用描绘性的语言可以引起阅 卷教师的关注;还有就是弄不明白“是怎样描写的”的实质是要求考生答描写的 方式和方法,具体讲就是要求考生答出“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如何使用的”就 可以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描写了素蝶有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 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繁荣反应来描写的。(我以为考生如果答成下面的答案也应该 算对:作者采有细节描写,通过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素蝶的

10、活动情态。或者是: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 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 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 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 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2)分析说明:本试题的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识别 分析。由于本诗歌是写景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而在 写景诗歌中,作者是通过强调景物的特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需要提醒的是, 诗歌中有时候作者为了更好的抒情,要使用议论抒情,这是判断作

11、者情感的最 直接的语言。诗歌中,作者调动相应的笔法,描写了素蝶的动作。分析作者笔 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语句,基本上就可以弄清楚作者的 情感来。说到表现手法,考生能够快速判明是间接抒情,但到底是借物抒情呢 还是托物言志,一般不好判断,如果作者说的是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那就是 抒情,但如果表达的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或者说与作者自己的经历有着,明显 的关联,而且命题者给出了相应的注释,那么就可以判断是托物言志了。 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 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四非常明确的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了抒情主 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物。结合注释明白这是表达自己的希望的。答案参考:这首诗歌通过素蝶繁荣活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 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鉴赏: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 绰所作。2011)12 (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 凄切孤独感。(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 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