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0913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2012年四川诗歌鉴赏题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6-2012 年四川卷诗歌鉴赏汇编一、2006 年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

2、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

3、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

4、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 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

5、“冷嶙”、“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2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 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 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 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

6、,因此要找出“夜”中 的意象,和“归”中的意境。既然已“夜深了” ,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 灯” ,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二、2007 年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 分) 答: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

7、简要分析。(6 分)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 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 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三、2008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 赶快。苫:用草覆盖。 (

8、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3答案:(4 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 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 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考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 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 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

9、 分)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 “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 法。 考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 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四、2009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 分)【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

10、)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 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 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 地的失望与埋怨。【考点】(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 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什么感情。4

11、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 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 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 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

1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 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 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 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 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 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 使

13、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 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 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 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 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 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 “中年始少悟,渐

14、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 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 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 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 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 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 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

15、,标志着祖国的可爱, 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5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 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 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 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 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 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 神

16、则跃然可见。 四、2010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1085-1152),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 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 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 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 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 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 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