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90356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发展规划(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云南文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 “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一章 “十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五”期间,是云南文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立足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成本为重点,人才为关键,统筹兼顾,严格管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基本实现了“十五”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了“十五”总体发展战略任务。2005 年,总资产、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均在“九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了跨越

2、式发展。一、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目标,实施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改革。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抓住锰业市场的历史性机遇,以债务重组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做精做强和重组上市为目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对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2004 年 6 月,公司与冶金集团和中国信达 3 方在昆明正式签订债务重组协议;2004 年 9 月,冶金集团与北京中冶联科技有限公司等 3 家战略合作伙伴签订预期债券转让协议,并协商一致,同意债权转股权;2004 年 12 月,云南省国资委批复设立“云南文- 2 -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金由 30

3、00 万元增至 9660万元;2005 年 2 月,股份公司在云南省工商局注册,已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深化人事、劳动、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十五”期间,对中层干部实行民主评议,按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考核,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在劳动用工上,实行长期合同制、短期合同制和轮换制的用工形式,择优录用,能进能出,并不断优化员工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在分配上,经营管理班子实行年薪制,生产单位领导的薪酬与绩效和职工收入挂钩,主要生产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对职工实行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二、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以成本为中心,以提产、提质、提效和降耗、降本、降费为重点,

4、加强和改进基础管理。在成本和财务管理上,完善、分解和落实经济责任制,强化指标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效率。在市场营销上,畅通主渠道,支持信誉好、有实力的中间商做大,建立杭州和天津办事处,实行仓储式销售,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在品牌塑造和质量管理上, “斗南”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在同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通过了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1)贯标工作有序开展。- 3 -在安全环保工作上,健全了管理机构,完善了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在文山州首家获得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2005 年,

5、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指标与“九五”末的 2000 年相比,基本实现翻番:总资产 2.9 亿元,铁合金产能 3 万吨,销售收入2.0 亿元,利润总额 0.41 亿元,分别比 2000 年增加 0.6 倍、2 倍和 2.5 倍,实现扭亏增盈。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着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采选规模 25 万吨,位居云南第一,国内第二。开发中碳锰铁产品,填补云南省中低碳锰铁生产的空白。研发“双联摇包法”生产中碳锰铁和利用中锰渣直接生产低碳锰铁,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 2 项工艺技术的专利申请。磁选厂经多次技术改造,

6、选矿装备及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铁合金配料系统进行改造,在云南省铁合金行业首家建成一套配料系统供应多台电炉同时生产的自动化配料生产线。四、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的生产经营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重视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氛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确立“立足优势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整合资源谋发展,做优做强锰产业”的公司发展战略。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 4 -明和“学习型组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强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不断调整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7、。2000 年起,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选送管理骨干参加昆明理工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培训。公司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12 人,占职工总数的 27.9%,其中高级职称 2 人,中级职称 24 人。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 310 人,职业资格证持证率达 96%,其中具有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占获证人员总数的 23%。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畅通职工参与管理决策的渠道。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认真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制度,维护职工最基本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群众对重大问题尤其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

8、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公司工会荣获云南省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不断改善提高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2005 年职工人均收入比 2000 年增长了 2 倍。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制度(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以发展促进就业,不搞简单的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关心职工疾苦,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巩固“经理接待日”制度,接待来访群众,倾听职工心声,理顺职工情绪,稳定职工队伍。五、产业基础扎实 品牌效应明显现有采选生产能力 25 万吨,成品锰矿 15 万吨,铁合金产能3 万吨,中碳锰铁产能 2 万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获得进出口- 5 -经营权,铁合金行业准入

9、经省经委现场核查,国家发改委已向社会公告。 “斗南”牌成品锰矿和铁合金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深受用户青睐。为“十一五”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 发展环境分析一、锰业市场环境无锰不成钢。锰是钢铁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锰总量的 90%用于钢铁工业。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发展现代冶金、军工、化工、电子、石油、航天、船舶、机械、轻工、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铁合金行业是一个准入门槛低、过饱和、工艺技术相对简单、竞争激烈的行业。由于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铁合金的消费。1996 年中国钢产量突破 1 亿吨,消费锰系铁合金 200 万吨;2003 年突破 2 亿吨

10、,达到 2.2 亿吨,消费锰系铁合金 307 万吨;2005 年钢产量突破 3 亿吨,达到 3.5 亿吨。2005 年,全国有铁合金生产厂家 1570 多家,生产能力 2213万吨,产量 1600 多万吨,其中锰系铁合金 1067 万吨,国内消费量 700 万吨左右。由于出口受阻,国内压库,致使价格持续下跌。公司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效应明显,具有发展铁合金的有利条件。二、产业竞争环境竞争的焦点主要是规模竞争、原料竞争(资源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营销市场竞争和体制竞争等。规模经济已出现了过度竞争,造成国内资源严重不足,矿产原料供应严重短缺。- 6 -我国锰矿资源总储量 6.5 亿吨,

11、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 5 省的锰矿总储量 5.33 亿吨,占全国储量的 82.55%。其中广西、湖南两省区储量约 3.52 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 54.6%,是我国锰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总体上说,我国是贫锰国,资源分布不平衡,矿床规模小,质量差,以贫矿为主,矿石物质组份复杂,粒度细,含磷高,开采条件复杂。云南锰矿储量虽然只占全国储量的 11%,但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是全国重要的富锰矿基地:矿种齐全,品位高;矿床规模大,储量相对集中;含磷含铁低,质量好;单一矿床多,伴生元素少;可选性好,选矿费用低。云南锰矿资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是以斗南锰业资源为代表的,矿石性质属于低磷、低铁、半自熔至自熔

12、、易选的优质锰矿,采用单一强磁选,矿石品位即可提高 10 个百分点以上,带入有害元素少,对深、精加工极为有利。公司自产矿石可保障 6 万吨铁合金生产,扩大规模必然对周边资源进行整合和进口国外富锰矿搭配使用。自 1984 年起,我国开始进口锰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进口锰矿不足 200 万吨,2003 年增加到 286 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锰矿石进口国。1987年进口锰矿平均价格为 1.251.30 美元/吨度,1995 年为 2.15美元/吨度,2003 年国际市场锰矿价格一路上涨,进口现货锰矿价格最高到岸价曾上涨到 4.55 美元/吨度,2004 年回落到 3.5美元/吨度左右,但仍在高位运

13、行,不可能恢复到 2 美元/吨度的水平。- 7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东部及北部地区的大型铁合金厂,因电价和铁路运费的上涨,造成生产成本提高,以致逐渐减少锰合金的生产。本世纪初,依托锰矿资源优势,中南、西南地区的贵州、湖南、广西、四川和云南已成为锰合金的主要产区,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70%以上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2004 年后,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锰合金产量明显增长。中国铁合金工业的发展已与国际大市场融通,全球锰矿石市场价格走向,对中国铁合金工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公司和云南冶金集团技术中心共同开展斗南锰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形成对锰合金产业的基本估价:国产锰矿石仅可供

14、年产钢 11.3 亿吨所需,对钢铁工业的保障程度仅为 45%左右。保障年限也仅为 1015 年。我国锰系铁合金生产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锰矿石的格局不会变;由于资源量不足需大量进口,而国际锰矿贸易基本处于国外大公司的垄断,国际、国内锰矿价格在一个较高位,维持较长时间的格局不会变;由于矿石质量差、资源分散、集中度底,难以利用现代化工业技术进行开采。地方中、小矿山及民采仍然是今后国内和我省锰矿的主要开采方式。由于这些原因,难以有效支撑起大型铁合金企业,一段时间内,铁合金冶炼分散、规模小的格局不会变;斗南锰业虽然保有近 1000 万吨优质锰资源,也仅能保障 10 万吨铁合金规模生产 1015 年,最大限

15、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出特色是公司赖以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基础。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开拓新的平台,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才能做大是肯定的。三、关联产业分析- 8 -中国铁合金工业与钢铁工业同步发展,1999 年开展铁合金工业结构调整后,民营资本纷纷投向铁合金工业,致使铁合金工业出现了发展的盲目性。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铁合金产量的迅猛增长,造成矿石供应紧张,价格提升,铁合金产量大幅超过需求,造成价格快速跌落。为了规范铁合金等高载能行业的健康发展,2004 年,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制定铁合金产业政策,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公司首批通过国家准入认证,总体上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可以预见,

16、新一轮铁合金产业痛苦大洗牌即将开始,必然推动产业联合重组,通过发展,公司将会居于有利地位。我省电力和煤炭资源丰富,预计 2006 年丰水期后,电力将出现富余。我省鼓励在国家产业布局内,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高载能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公司产业基础坚实,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内锰矿资源整合,公司具有较好的基础。四、制约因素铁合金生产规模的扩张,造成自产原料供应不足,资源整合受到各方面的牵制,进口锰矿石价格高,公司原料平衡和持续盈利能力受到挑战。受国家产业政策干预及能源、原料供应紧张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钢铁工业扩展,必然会转入较为理智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会放慢,4 亿吨钢产量预计会在 2010 年出现。而锰合金厂家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惨烈,优势不足的企业,将被迫退出,或被兼并重组。- 9 -国家贸易政策调整,取消铁合金出口退税,对出口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提高铁合金出口门槛,限制铁合金出口。而国外厂家,以低成本、低价位与中国产品展开竞争,产品难以迈出国门。公司自产优质锰矿,周边锰矿资源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有利于消化及周边地区的高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