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895385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中的运算定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邗江区实验小学领导干部工作随笔邗江区实验小学领导干部工作随笔第第 8 周周 秦仕祥秦仕祥对加法运算律的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考对加法运算律的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考一、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一、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就是两个数相加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保持不变。如:计算 2345是两种计算方法的原理是这样的,因为 2345 表示把 23 与 45 合并成一个数,合并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把 23 作为主体,把 45 并到 23 里面,用加法 2345 计算,等于 68;也可以把 45 作为主体,把 23 并到 45 里面,用加法 4523 计算,也等于 68,所以得到等式23454523,等号两边

2、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两个加数没有变,都是加法运算,得数一样;不同点是: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位置。因此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就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且得数保持不变。如:计算234536 的两种方法的原理是这样的,234536 表示把 23、45 和 36 合并成一个数,有两种合并方法:一是先把前两个数 23 和 45 合并成一个数,再与第三个数 36 合并,即(2345)36,先算 234568,再算 6836104;二是先把后两个数 45 和 36 合并起来,再与第一个数 23 合并,即 23(

3、4536) ,先算 453681,再算 2381104,两种计算方法得数相等,所以可以写成 23453623(4536) ,比较这个等式两边的算式,相同点是:三个加数没有变化,都是连加运算,得数一样;不同点是:左边是先把前两个数 23 和 45 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36,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 45 和 36 相加,再与第一个数 23 相加。两种计算方法得数不变,都等于 104。因此加法结合律的定义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二、对教材编写的分析二、对教材编写的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加法

4、运算律编写了三页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教材 56 页开始就创设了“28 个男生在跳绳、17 个女生在跳绳与 23 个女生在踢毽子”的体育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编写目的是:一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二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供的信息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为学生探索运算律提供研究素材。第二部分:探究加法交换规律2通过“跳绳的有多少人”的研究,让学生列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得出等式28171728,对多两种计算进行对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并列举像“28171728”类似的等式,并进行深入的研

5、究,从中发现规律,并对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归纳出加法交换律。第三部分:探究加法结合律通过对“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的研究,得出等式(2817)2328(1723) ,再通过算一算的出(4525)1345(2513) 、 (3618)2236(1822)这两个等式,引导学生比较每个等式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比较三个等式的相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再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第四部分是对加法运算律的练习和巩固,59 页的第 1 题是巩固加法交换律,第 2 题是巩固加法结合律,第 3 题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于加法验算,第 4 题对一道算式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方

6、面验证加法结合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在计算中初步体验两种计算方法的难度上的差异,为简便计算做铺垫。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以前的的大纲教材非常注重运算律的文字表述,教材上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则取消了运算律的文字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字母表达式加结论的呈现方式: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ab)ca(bc)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两种教材的编排各有千秋,大纲教材的优势是:运算律表述规范,教师一看教材就是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有促进作用,弊端是:造成了部分教师为那段文字而教那段文字,只进行简单的观察就出示结论,过度地缩短了学生认识的路径,采用

7、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方式进行巩固。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优点是:体现了运算律的发生、发展和产生过程,非常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时重探究过程轻文字形式,弊端是:由于教材中没有了文字形式的呈现,造成了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更不知道需要教到什么程度,过度淡化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造成了学生不能应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学到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哑巴数学,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怎样进行运算律的教学呢?1、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本质是运算中的规律,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方法有二:一是采用逻辑推理进行科学论证得出规律,然而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

8、他们不具备这样的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此路不通;二是采用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即把符合某个规律的所有例子都列举出来,如果没有反例,从而概括出规律,但是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例子是无穷无3尽的,不可能全部列举出来,教学时此路也不通。那么怎么组织教学呢?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教学,即列举出一定数量的例子进行研究,从中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加法运算律。2、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数学教学中有三种语言: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生活语言生动形象,但过于直白,范围宽泛,有时需要借助听者的“会意”才能理解,所以需要提炼和概括,

9、然而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沟通生活语言和学科语言的桥梁,它为数学语言提供了基本的词汇,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语言的重要工具;而数学语言严谨而规范,具有凝练的特点,因而表述准确,但数学语言科学性非常强,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生活语言和书面语言帮助理解。数学概念的定义依靠的是书面语言:首先是借用某个书面语言,其次是给书面语言规定其内涵(即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于是数学概念就产生了。新教材的编写取消了原先大纲教材对运算律的文字表述,这样处理的其目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着力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规律上去,不要为定义而定义,要引导学生重走加法运算律的“创造之路”

10、 ,在学生充分体验、深刻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出加法运算律,绝不是不需要语言表述,所以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运算律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抽象概括过程科学化、抽象概括过程科学化下面就以加法交换律为例谈谈教学流程。研究两种计算方法。以“跳绳的有多少人”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弄明白“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就是把跳绳的 28 个男生和跳绳的 17 个女生合并起来,怎么合并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两种合并方法:一是把“跳绳的 28 个男生”作为主体,把跳绳的 17 个女生并到跳绳的 28 个男生中去,算式是 281

11、745(人) ,二是把“跳绳的 17 个女生”作为主体,把跳绳的 28 个男生并到跳绳的 17 个女生中去,算式是 172845(人) ,得两个数相加的两种计算方法。 观察比较得到等式。比较 2817 和 1728 的得数,得出:28171728,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说说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研究使学生感知相同点是:两个加数没有变化,都是加法运算,得数一样;不同点是:两个加数的前后位置不同,即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以“28171728”为例分别研究下面几个问题:等号左边的算式计算的是什么?(28 加 17) ,等号右边算式又是怎么算的?(交换 28 和

12、17 的位置相加) ,4等号表示什么意思?(和不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整的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28 和 17相加,可以用 28 加 17 的方法计算,也可以交换 28 和 17 的位置用 17 加 28 计算,和不变。 再引导学生研究“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得出 17232317,再次感知规律的存在,并用语言表述:17 和 23 相加,可以用 17 加 23 计算,也可以交换 17 和 23 的位置用 23 加 17 计算,和不变。引导质疑并验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上面两个式子的研究,发现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其它加法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吗?怎样验证呢?先让学生自己

13、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全部汇报,结果没有发现反例,使学生进一步坚信规律的正确性,但是,从逻辑角度思考,没有举出反例,并不代表没有反例,这时还不能证明原先的猜想的正确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例子举了千千万,但是还没有穷尽,所以还不能充分证明规律的正确性,还得引导学生研究“和不变”的原因所在:为什么交换 28 和 17 的位置和不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因为 2817 和 1728 都是求的“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都表示“把 28 和 17合并成一个数” ,所以 2817 和 1728 的和不变。然后让学生应用这样的思维进行类比推理,寻找其它等式中和不变的原因,使学生对对规律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为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多道等式,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个数相加,都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都不变。谁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表述,教师加以规范,逐步归纳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