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599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第第卷(卷(2828 分)分)一、(18 分,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颛臾(dun ) 后羿(y) 社稷(j) 鳏寡孤独(gun ) B阙如(qu) 期功(q) 弑君(sh) 鲜为人知(xin)C忝居(tin) 怃然(w) 击磬(qng) 荷枪实弹(h)D孝弟(t) 忠恕(sh) 左衽(rn) 被发行吟(b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狩猎 修葺 钻燧改火 及及可危B渎职 沮丧 礼崩乐坏 克己复礼C迂阔 肇始 譬如北辰 治丝益棼 D陪臣 轻裘 始作俑者 待价而沽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

2、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 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 心克服了困难。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 大得多。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 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C.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D

3、.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 处。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和诸 侯。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 稻、黍、稷、麦、菽。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 要的著作。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 20 篇;孔子,春秋时

4、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今女安,则为之C使子路反见之 D泛爱众而亲仁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下列各句和“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1 题。(4 分,每小题 2 分)“以

5、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 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 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 以有效约束。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 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 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 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 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 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

6、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 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 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 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 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 准的自我检讨。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 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 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7、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 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 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 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 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 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

8、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识。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11、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治国”。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

9、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 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 分,每小题 2 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 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

10、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13、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 耰而不辍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4、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 的人呢?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

11、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第第卷(卷(7272 分)分)四、(22 分)15、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 15 字)。(2 分)-16、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_ (不要超过 15 字)。而另一方 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 _(不要超 过 15 个字)。(2 分)17、将下面文言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10 分)(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夫如是,_,_以来之。(3)其身正,_;_,_。(4)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5)往者不可谏,_。(6)弟子,入则孝,_,_,泛爱众而亲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14 分)曲阜也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 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 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和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

13、远 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 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 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 “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 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 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 其实行文提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 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

14、后人 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询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 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 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 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 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 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 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 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 枯死。”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 今存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