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561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案范文: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范例及考点训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7 课 解放战争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2、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B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C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

3、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D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 P74-77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

4、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年月年夏 (1)重庆谈判。1945 年 8 月 【合作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

5、、“政令统一”的目的。 时间:1945 年 8 月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意义: A 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C 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2)政协会议。1946 年,重庆。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 年 6 月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 (3)从 1

6、947 年春起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向其他解放区举行全面进攻,中国人民自卫的解放战争开始了。在敌人的全面进攻面前,人民解放军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战略方针。互相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大规模运动战。经 8 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敌 70 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蒋军的全面进攻受挫,机动兵力锐减,从 1947年 3 月开始,被迫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设问:为什么重点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呢? 的战略企图是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与人民军队的主力决战,并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

7、内进行。 到 8 月间,蒋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基本上被粉碎了。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指挥下,5 月中,发动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电影红日),不久,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 为配合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合作探究】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二、战

8、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合作探究】4: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1)时间:1947 年 6 月 (2)主攻方向:中原 (3)标志: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过渡:194

9、8 年夏,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 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指挥 林彪、罗荣恒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林彪、罗荣恒、聂荣臻 战果 歼敌 47 万,解放东北全境 歼敌 55 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

10、中原地区 歼敌 52 万,华北全境 战果: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合作探究】5: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这是因为,它既可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此外,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也最为有利,夺取决战胜利较有把握。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949 年 4 月、北平) (1)原因:国民党战场上的溃败,蒋介石 1949 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

11、苦 (2)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3)作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梦。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 P98 问题阐释 1 2、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进军全国 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 年 4 月) 1)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或占领南京 2)“宜将剩勇

12、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是鼓足勇气,乘胜追击,把革命进行到底。 3)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史上曾称“虎踞龙盘”之地。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课本 P8081) 国内意义: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 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 P98 思维启迪 3 【本课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

13、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E 布置作业: 一、本课测评答案提示: (1)A、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B、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C、战略反功阶段,千里挺进

14、大别山。 D、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学习延伸答案提示: (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此

15、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 A、历史上,“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 B、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F 板书设计:略 G 教学反思: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

16、二)历史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之路。但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巨大物质力量。 建立一个最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