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041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1 年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年靖波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名句默写。 (10 分)1、 论语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2、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3、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中庭月色的句子是_,_。4、 岳阳楼记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5、人生自古谁无死_。二、 论语节选(18 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2、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 zh:记住。 厌:满足)6、解释加点的字。 (4 分)(1) 、人不知而不愠( ) (2)诲女知之乎( )(3). 见贤思齐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 (3 分)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 分)(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3、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2)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译文:_9.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3 分)_10.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启示? (3 分)_三.(18 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袛辱与奴隶人之手,骈死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同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准考号准考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座号座号 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1)安事:要何用 (2)捐:弃 (3)之:指死马 (4)期年:满一年(5)诚:真心 (6)致士:纳贤士 (7)见事:被任用) 】11.解释加点的字. (4 分)(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

5、马( )(3)买其首五百金( ) ()才美不外见( ).翻译下面的句子 (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_()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译文:_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分)_.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 的感慨,乙文借古之君王费金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4 分)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_四 (分)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辑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

6、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用给划线句断句。 (3 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解释加点的字(4 分) 。().忧馋畏讥( ) () 、野芳发( )() 、春和景明( ) () 、佳木秀( )、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7、()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甲乙共三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3 分)、具体分析甲文两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4 分)从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 分)五、 (8 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

8、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可爱者甚蕃(多)、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适宜)、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 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2 分)() 、甲文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 、乙文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 分)、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质。、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

9、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炼,骈散结合。六(15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系 1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6、解释加点的字。 (3 分)桑竹之属( ) 悉如外人( ) 延至其家( )27、 、下面加点的字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C、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