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892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政治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哲学常识 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第八课第一节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右图)讽刺了一些人( ) 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 一事无成 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 践的行为 A B C D 解析:选 C。漫画中的人的错误在于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所以符合题意。强调的 是善于总结经验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说法不准确,并不能说所有的失误和错误都 是宝贵财 富。 2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

2、用汽 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解析:选 C。解答此题,要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节和完善不断地得 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据此回答 45 题。 4 “以行而求知

3、” ,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包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以行而求知”是因实践而求得认识,故选 A。 5 “因知以进行”告诉我们( )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没有认识的发展,就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 解析:选 A。 “因知以进行”即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6(2012吉林汪清县第六中学质检)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 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

4、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 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 的宏伟目标。上述材料体现了( )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解析:选 C。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决定作用,A 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才能有 促进作用,B 排除。C 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来源之一,D 本身说 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7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5、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 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 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 义。 解析:科学发展观属于正确的认识,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既体现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 指导作用,又体现了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回答本题要注意仔细审题,全面回答问 题。 答案:(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 的推动作用。开展全党深入学习

6、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推 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 是在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的新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推动我 们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四川南充第一次模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下列古语中与此 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 B C D 解析:选 A。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体

7、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 意。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强调勤奋和思考的重要性,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A。 2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有些生物实验往往要几个月时间,而用计算 机模拟实验,不仅能迅速获得结果,而且能节约器材费,还能避免某些真正实验所具有的 危险性。上述事实说明( ) A有些认识获得不需要通过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解析:选 C。题干材料主要表明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 展,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符合题意。 3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

8、于行而 止矣。明之,行也。 ”这段话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 实践第一的观点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 B C D 解析:选 A。知之不如行之,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至于行而止矣,说明学习的目的是 指导实践,正确切题。不符合题干要求。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知识 的唯一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实践和学习,错误。 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选 B。本题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9、要躬行”为切入点,考查实践的相关知 识。要重点把握这句古诗的哲学寓意要求人们重视实践,明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 是在讲学习他人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与题干诗句寓意不符,故舍去;C 的寓意是要虚心 向他人学习,调查研究,也与题干诗句寓意不符,故舍去;D 的寓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与题干诗句寓意也不相符,故亦舍去;B 的意思是入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进 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与题干诗句的寓意一致,都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故选 B。 5(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 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 年以来

10、,我国一年两 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 可增加 54%106%,后者可增加 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 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 来,创造理想世界 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基于实 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 B C D 解析:选 D。我国科学家形成的正确认识正确揭示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 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应对气候变暖,因此正确。这种认识来自科学家对 1981 年以

11、来粮 食增产情况的科学研究,体现了认识的主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因此正 确。 “二二型”组合式选择题,确定两个题肢正确,就可以排除含有其他两个题肢的选项, 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6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这是东坡志林中的一段记载,根据这段记载, 有人编撰了画家与牧童一文,该文中画家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指导,画的斗牛尾巴就 夹在两后腿间了。文章画家与牧童揭示了(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出真知 C艺术作品应忠实地再

12、现生活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选 B。画家根据牧童的实践经验修改画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选 B。 7(2012吉林长春养正高级中学调研)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 GDP 已经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发展可再生资源。核算 GDP 时,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这是人们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选择。 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这表明( )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价值观 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A B C D 解析:选 B。正确的

13、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本身观点正确 并符合题意。 8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 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 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选 B。本题以关于“学习”的两种观点为切入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正确理 解这两种不同观点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A、C、D 均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故选 B。 9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红

14、楼梦的前 80 回是曹雪芹写的,后 40 回是高鹗续写的。 但数学统计进入文学领域后,这个说法遭到了质疑。利用计算机计算作者平均词长和平均 句长,对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字、词、句的频率进行统计研究,从而了解作者的风格,这被 称为计算风格学。计算风格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判断作者真伪,考证作者方面大显身手。 上述材料表明( ) 人类实践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一切历史定论作为感性认识均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A B C D 解析:选 A。历史定论不一定都是感性认识,错误;本身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 故选 A。 10(2011高考浙江卷)考古学

15、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 古遗物则如同 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 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没有实践 认识就没有来源 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 B C D 解析:选 C。考古遗物能够让人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从而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 说明了对个体的认识对于整体的作用,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对考古遗物的考古实 践活动认识历史,符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理,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 C 项。 11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要把握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解析:选 C。漫画中左边的人只限于想,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最终没有种成一棵树。漫画 中右边的人种植了一棵小树,并注重实践,坚持为小树施肥浇水,使小树长成大树。因此,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 当选。12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 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