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8834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校园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 的文化特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可以在许多语言交际方面起到特殊 的辅助教学效果。本文初步总结了中西方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若干文化差异,以使学习者 避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顺利地完成交际,对英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以适应当前 英语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跨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 引言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日显频繁,然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许多 是表现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但是在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英语 课堂,大部分

2、教师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造成了课堂交际教学 上的误解与尴尬。其实,非语言交际也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应当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舍此,英语教学就不是完全成功的教学。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简略地 介绍了中西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中的 作用,期望对英语教学届师生有所帮助。 二、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结合人类交际有两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2.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 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 发出或

3、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有可能进行反馈” (Burgoon and Sine,1978,见 Malandro,1989:7) 。 2.2非语言交际的作用及其与语言交际的关系 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 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当然,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 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在交 际中,脱离非语言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 识到,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 此脱

4、离语言行为或其它的非语言行为,孤立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 以凑效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决不可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只有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中西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 校园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和文化冲突。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讨论两个 问题:教师的仪态举止和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3.1 教师的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衣着和化妆、举止和姿态等。 3.1.1 衣着和化妆 衣着和化妆要适合本人的身份、个人特点和所在场合,这是各种文化共有的特点。教 师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人,在这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场合不同,每个人的衣着打扮也不同。

5、 教师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要求更加严格。这也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 在西方,库珀在教师的言语交际行为一书中讲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故事:美国一 位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说:“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女英语教师,她的仪表使我们完全无法学习 下去。她长相标致、体态轻盈,还爱身着紧身衣裙。我们从学年一开始就陶醉于她那迷人 的外表而难以学习进去。整整一年中,教室里总是乱糟糟的。我们班成了吵吵闹闹、纪律 涣散的乱班,这位老师毫无办法驾驭课堂。现在回忆起来,我认为这位教师的学识水平并不低,当时我们对这一点是怎么看的现在是记不清了。然而,有一点我是忘记不了的,那 就是,她的仪表举止使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她的诱惑力。 ” (Co

6、oper,1988:70) 在我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一位教师 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 (郝)对教师仪表 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都要整洁和大方。整洁就是整齐和清洁。衣 服要端正、妥帖、干净、衣扣整齐,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大方,就是在服饰、发式方 面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华美。一般说来,教师的服饰式样宜庄重、自然、衣服色彩不宜太鲜 艳、太刺眼,而应以素雅、含蓄、文中带花为好。因为,一个老师如果打扮得花枝招展、 浓妆艳抹,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可能成为一部分学生议论的话题,影响教学的效 果和教师

7、自己的威信。 中英教师之间在衣着问题上有时也会出现文化误解甚至文化错误,有的人不了解文化 差异,常常用自己的文化习俗去衡量别人的衣着打扮。例如,中国人在非正式场合单穿衬 衣时,有时不将衬衣放入外裤内,有时还会将衬衣长袖卷起来。中国人对此视为正常,英 语国家的人却认为不合要求。反之,英语国家女教师穿着拖鞋或木屐可以走进课堂甚至正 式交往场合,中国人却认为不雅;而中国人在家中穿着拖鞋非正式地接待客人在英语国家 的人看来也是不礼貌的。这些都属于文化误解。3.1.2 举止和姿态 举止和姿态也可以说是风度。教师应该有一个好的风度。风度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等方面的外在表现。中国教师的举

8、止姿态总的要求是稳重端庄和落落大 方。在公共场合还应十分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待人接物要严肃而温和,举止态度要谦 虚而自信。英语国家对教师外表的要求也注重教师职业的稳重文雅,但也重视外表对学生 的吸引力。3.2 课堂上师生的非语言交际 西方学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 还大。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库珀说 “: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研究表明, 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的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而 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 (

9、Cooper,1988:57)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包括教师 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3.2.1 教师的环境与桌椅排列 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认为,教师应当宽敞、明亮,桌椅要整齐舒适,温度要适中。但是, 从颜色看,中国学校与英语国家有所不用,部分年级高低和学生年龄大小,都以白墙为最 好,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教室的亮度。 课堂座位的安排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的差异。高高的讲台显示了教师的地位, 当然也有方便教学的因素。英语国家课堂桌椅排列的常见形式有三:传统式、马蹄式和模 块式。 根据调查,上必修课时,学生喜欢传统式排列方法,听选修课时则比较喜欢马蹄式和模 板式。传

10、统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因为教师可以控制整个课堂,学生之间不宜交 谈;马蹄式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谈;模板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讨论。上述形式的选择有助 于多种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希望学生参与的程度等等。英语国家的师生感 到中国学校课桌排列过于单调、死板。 3.2.2 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 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中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教 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分为两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非语言行为和抑制学生积极性的非语言行为。 西方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去提高课堂交际的质量。 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连个

11、方面。姿势、面部表情、体触 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 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辩明教师对学生关系的看法。 ” (Cooper,1988:57) 中国教师视课堂为严肃正规的学习场合,教师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学生保持对教 师的尊敬态度。英语国家的教师极为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不大计较师生的言谈举止。教 师可以坐在讲台上,可以来回走动,也可以夸张式地作出各种表演。学生说出一些不得体 的话,但只要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教师也不去计较。例如,某英语国家的教师给 一个中国学生班上课,该班气氛比较沉闷,特别是有一名中国学生总不喜

12、欢说话,教师想 尽办法也无济于事。一次上课,有中国一位校方负责人和该外教国内来的一位教师听课。 这位教师又想办法启发这位学生说话。最后这位学生突然说:“I hate you.” (我讨厌你), 弄得全班哄堂大笑。听课的中国教师大吃一惊,课后马上批评这位学生太不尊敬老师,并 责令其向外国老师道歉。不料,两位外国老师不同意。他们为这名学生终于说了话并且活 跃该班气氛而感到非常高兴。此例不一定有代表性,但可以说明问题:英语国家的人认为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中国课堂不太活跃;中国教师却感到英语国家的教师过于随 便,课堂纪律太散。中国学校要求老师上课不能迟到,必须提前几分钟进入课堂;英语国 家的教

13、师没有这一要求,上课迟到不属反常。美国大学教师迟到 1520 分钟都是合法的。 中国教师部分年龄大小,在学生面前总要体现出教师的身份。因此,讲课时总带有谆 谆教诲的口吻和关切关心的腔调。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告诫和要求都是正常的。英语 国家的学生对此不仅不习惯,还会产生反感,认为自己被教师当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 , 总要由教师像父母一样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学习和生活,使他们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中国的教师在课堂作业和考试时,习惯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并不时停下来站在某名 学生的旁边看看他回答问题的情况。对此,英语国家的学生感到十分反感,认为老师不信 任他们,一直对他们进行监督。库伯说:“身势动作行为

14、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程 度。例如,监考时,你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到处看学生是怎么答题的,还是坐在一张桌子 后面干自己的事,只是不时抬头看一看?” (Cooper,1988:75)3.2.3 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 中英学校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和礼貌都有要求,但二者之间存在差别。 在英语国家,教师进课堂时不要求学生起立向老师致意,只要求他们目视老师,表示 已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在中国,过去要求学生一律起立向老师致敬。现在,这一礼节一般 只在中小学继续实行,在大学也以坐姿端正、目视老师、静等上课为礼貌。在英语国家课 堂上,学生坐姿比较随便,大学生甚至还可以将双脚放在前面的椅子上;在中国大学中

15、这 一姿势却是既不尊敬老师又无视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 在中国学校,学生如果上课迟到,传统的要求是在门外喊“报告!” ,经教师允许后方 可入内。不过这一要求现在只适用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一般只是一声不响地走进教室,课 后再向老师说明理由。在英语国家学校迟到学生以静静地走进教室为礼貌。如因急事不得 不早退,中国大学生的要求是,课前先向老师请假,离开课堂时可向老师示意后再静静地 离开。西方英语国家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既不事先请假,退出课堂时也不向老师 打招呼,事后也不向老师解释。在这些国家还有这样的规定,对于迟到的教师必须等候 15-20 分钟以后方可离开,有的学校还要求对地位高的教师等候更长一

16、些时间。 课后提问时,中国学生常常数人围在教师身边,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是对先于自己提 问的人的干扰,因此是无礼的。他们的习惯是按顺序排队,一人提问时其他人不得旁听。3.3 课外师生的非语言交际 在英语国家,学生要进教师的办公室,习惯于先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如教师正 在打电话或与人谈话,则要在门外等候;如教师正在开会则不进入;教师在上述情况下也 不会让学生入内。中国学校的要求与此相似。但是,在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则经常 见到一种反常现象:留学生到教师办公室找老师时,往往不管老师是在与人谈话还是正在 开会,都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 ,给中国人以极不懂礼貌的感觉。这种“反常”现象的出 现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大学生现在不少人比较随便,给外国人以在中国可以 不必讲规矩的感觉;第二,中国教师将外国留学生不仅看成是学生,还是把他们视为客人。 不论自己正在干什么或与谁谈话,只要留学生来,就立刻停下其他事情而转向接待他们, 给他们以不分时间和场合都可找老师的错觉;第三,英语国家的人习惯于某一时间只办一 件事,即霍尔所说的属于“时间单一性”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