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876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实验课教案设计课题实验课教案设计学 校哈尔滨市宏伟小学授课班级四年一班授课教师陈红梅授课题目塞鸿秋浔阳即景授课时间2013.4.9授课地点教室课题名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提高师生道德文化素养的研究课题类别:市教育学会一般课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进程前期研究阶段课 题 研 究 基 本 情 况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我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负责经典诵读的研究工作。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摸索掌握本学龄段学生的思 维特征,不断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让传统文化开 启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会背诵这首元曲。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创设与合作探索的方法

2、,让学生在情境中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感悟小令的优美意境。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感悟古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教学难点能知诗意、悟诗情、想诗景。目标设计实验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语文课堂教师指导朗读的有效性 2.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朗读能力的提高。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读中生情,情中生景,景中抒情。教学方法读 议 背方法设计实验方法个案观察法 数据分析法 定量观察法教学环节及 步骤师生活动预设预期目标与达标策略实验意图(一) 、 激情导入 配图吟诵(二) 结合预习 初知内容 初读(三) 探究

3、学习 理解诗意导入语:古香古色古风古韵。在开 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在这意 韵悠长的古曲之中来共同欣赏几首 名家诗词片段。(课件出示) 师:这些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景色,你知道吗? 生回答。 师:正是这一个秋字,让古往今来不知 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容,写下了许许多 多有关秋的传世经典。这些描写秋天的 诗句我们习惯称之为唐诗。因为诗这种 体裁是在唐代兴盛起来的,我们还知道 另外一种体裁叫做宋词,从名称我们可 以知道,词所兴盛的朝代是宋代。今天, 老师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与唐诗和宋词 同样有名的古典文学体裁曲。 (板 书:曲)曲是从元代兴盛起来的民间流 传的一种类似于杂剧表演的艺术形式, 因此我

4、们更多的称之为元曲。今天,我 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好景致 的元曲小令塞鸿秋浔阳即景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曲,完完 成学习任务一。成学习任务一。 读生词,指名读曲,校正字音,划分节读生词,指名读曲,校正字音,划分节 奏奏 2、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本曲,完成学 习任务二 谁能勇敢的和大家分享你学习的成果 (指名读) 3、这首曲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按照 怎样的空间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板书)师:七句诗文七句景,诗人真是太了 不起了,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呈现了 怎样的面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 的第一句。(出示“长江万里白如练”)这一句是长江,读一读,作者笔

5、下的 长江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的? 生汇报,教师引导,从哪理解到像一 匹白色的素娟?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方法?通过播放图片充分利 用视频的视觉冲击力 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 化的感染之中,创设 情境,为引导学生下 面的学习作铺垫。吟诵积累的古诗,感悟诗的韵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学习任务,学生 明确任务,自由读文。学生自由朗读,解决 生字,将曲文读流利。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写 作方法,体会诗文要 表达的含义,然后汇 报,为下面的文章鉴 赏分析作好铺垫。引导学生自然地结合写作方法学习并鉴赏元曲小令,让学生在观察点一:学生课堂朗读形式 (量表一)学生朗读时间(量 表三)学生朗读评价形式 (量表

6、四)学生朗读评价标准(量表五)(四) 、品读 诗词把什么比做什么? 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长江“白 如练”的特点呢? 2、一个如字把长江形象的展现在我 们眼前,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采用了这 样的形式?请你再次默读这首曲,找一 找,读一读,结合注释体会作者要表达 的意思。 (完成学习任务二) 3、谁想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把你的理解说给大家听?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4、师: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精炼啊!远 望一段江水,几座青山,近看 点点江帆,飞泻山泉。作者在我们的头 脑中勾勒出了广袤大地山水的宏大气势。 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这几种景物的特点, 让我们感受山水的壮美呢? 指名读,

7、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读,男女指名读,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读,男女 生分句合作读。配乐生分句合作读。配乐 5、师:刚才我们知道,这几句诗作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除了比喻之外, 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 景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师小结: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让我们 描写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我们在作文 的过程中,也要多用修辞方法让我们的 文章更精彩。你可以像作者一样,说出 几个带“如”字的句子吗? 如字练习如字练习 6、文中还剩下两句“晚云都变露,新 月初学扇”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解读学生解读 我仿佛看到了晚云正凝结成露珠,一 弯新月正在空中续续展成一把团扇,作

8、 者笔下的景物真是动静结合,变幻无穷 啊! 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曲完整地朗诵 一遍。 师:想一想,这一曲小令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生转换角色,以作者的角度谈感受。 师:(指着板书)远看长江-,淮山 ,近看江帆-山泉-,仰望天际晚 云-新月-,空中塞鸿-作者由远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巧妙,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抓重点词,展开想象分析的学习方法。生谈感受。生总结朗读要点, 并范读。生回答。添加练习,让学生 充分感悟作者抓住景 物特征,由远到近运 用比喻来描写的方法, 感悟古诗文的语言魅 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 作者语言的优美、准 确。 生回答:由远及近,观察点二:教师指导朗读策略(量表二)学生课堂朗读

9、形式 (量表一)学生朗读评价形式(量表四)熟读成诵(五) 、 感悟提升 合理再创及近,自下而上,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 的秋季浔阳美景,接下来,带着你头脑 中的画面,结合老师的板书,你能将这 首元曲背诵出来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 单位,和伙伴们一起将这首曲用你们喜 欢的方式完美的演绎出来。 小组汇报朗读 师:短短的 45 个字,却句中有景,文 中有画,我多想和作者一起站在浔阳城 楼,共赏这无边美景引读,生齐诵 师你们让我仿若身临其,浔阳江头秋 色夜景呼之欲出请让我也听到你们发 自心底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生齐诵。结束语:这节课,老师不仅从同学们充 满激情的诵读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也感 悟到作者的情,这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魅力,是古圣先贤文化之精髓。在这里, 老师有一个想法:课后让我们在日记本 里将曲改写成一篇短小的习作,感兴趣 的同学可以仿写,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秋 景,去成就我们的想像,我们的热爱, 我们的塞鸿秋.家乡即景自下而上的顺序。生尝试背诵。小组汇报表演。以读生情,引导学生 以诵读的方式直抒胸 臆。观察点三: 教师指导朗读策略 (量表二) 学生课堂朗读形式 (量表一) 学生朗读评价形式 (量表四)板书设计晚云 新月、淮山 塞鸿秋浔阳即景 塞鸿山泉 长江江帆实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