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4374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2011年高三研讨题精选(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 2011 年高三研讨题精选 、必修一 一、选择题 (立人高中 11.4)1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 为“开” ) ,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 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 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 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 286 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 息,正确的有: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 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

2、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A B C D D(梅村中学(梅村中学 11.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 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 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 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 是( A )A、西周 B、秦 C、唐 D、清(荡口中学 11.4)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 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 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

3、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 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抗日战争后 (江阴要塞中学 11.4)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 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这个会议所粉碎。 ”“已有不少人将 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 该评论中的“会议” :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 位参加位参加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 (辅仁 11.4)、唐朝杜牧在上宣州

4、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 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 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选官制度重在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辅仁 11.4)、英国哲学家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 “它”的第一个职 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 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 实上任命其后继人。 ”这里的“它”是指A议会 B法院 C内阁 D总统 (山观中学 11.4)5 “尚书省最为重要,因为它管辖六部这些官署的主要

5、 官员都有规定的称号和各级属员人数,对每个官署任职官员所必需的官品也 有具体规定。 ” 剑桥中国史描述的这一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隋朝 D 明朝 (山观中学 11.4)14 “1938 年春,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 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日军约四万人发动进攻,守军顽强抵抗十余 天第五战区调动兵力包围日军歼敌约二万人。 ”这则史料所描写的是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台儿庄 战役 (山观中学 11.4)15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 是“天下” ,是“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 们老百

6、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 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 幕。 ”该文发表的背景是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成立 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山观中学 11.4)16某影片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 数十架美制“B-25” 轰炸机编队组成若干个攻击波次,向地面俯冲投弹,数百门重炮和百余辆坦 克将徐州市东侧邓楼至团山一线四十余里宽的场面变成一片火海。徐州市东 郊的市民们被这惊天动地的战争景观吓傻了,人们在持续的没有任何间 歇的巨响中被震得失去听力。该情景极有可能是下列的 A 徐州会战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

7、役 D 平津战 役 (山观中学 11.4)17有人说,这一事件既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扫除了障碍, 也改变了 19 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向。 “这一事件”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 中国成立 (山观中学 11.4)21 “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 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 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 梭伦执政时期 C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山观中学 11.4)22恩格斯指出,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 数法权关系” ,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材料所要表明的 观点是

8、 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 支柱 C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 基础 (无锡三中 11.4)2、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C)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东山中学 11.4)1、据右边“借谷票”中的信 息判断,群众借出谷物是为了支援A北伐战争B反“围剿斗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锡山中学 11.4)1在

9、一堂研究性学习的课上 同学们阅读到了记载如下内容的一个揭帖“神 出洞,仙下山,辅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 ”与 此事件联系最密切的是 A. 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 度大大加深 C.“以华制华”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D.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 序幕 (长泾 11.4)1、唐代使职差遣制发展、形成于唐玄宗统治时期(713755 年) , 使职由皇帝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唐玄宗时,原为首相的尚书仆射不加同中 书门下三品反而不是真宰相,后来侍中、中书令也相继成为虚名,实际宰相乃 是使职差遣性质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材料反映唐代使职差遣

10、制 有利于宰相权力扩大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导致 中央机构变动 A. B. C. D. (长泾 11.4)2、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 1911 年的革命不是一次资产阶级革 命。在这次革命成功之后,资产阶级曾企图利用这一局势为自己谋取好处,但 只获得了一半的成功。它成功地取得了对它的基本利益的尊重,但除了在局部 地区以外,却未能夺取到权力。这一观点 A.客观的指出了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B.准确的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C.准确的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 D.客观的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劣势 二、非选择题 (辅仁 11.4)、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

11、刺激而形成和迅 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 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 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 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 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 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 1902 年 2 月4 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 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

12、 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 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 言,20 世纪的辛亥革命、30 至 40 年代的抗日战争和 1949 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 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 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 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 、 “民族国家

13、”等概 念的原因和目的?(3 分) (中国古代民族主义观念落后;19 世纪末,外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通过宣传唤 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 ) (2)从上述材料对“民族主义”概念理解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 主义的里程碑。 ” (4 分)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 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 深入人心。 ) (3)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4 分) (民族团结;爱国主义。 ) (4) “1949 年革命”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中有何突

14、出贡献?(1 分)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 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 (长泾11.4)4.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10分)请回答: (1)指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 (1分)它对人类文明 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1分) (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概括其在 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 (5分) (3)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克服国际间的误解方面作出了 哪些外交努力?(2分) (4)综上所述,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答案:(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 (1分) (如答出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的 具体航海活动的各得1分,满分不超过1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