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0433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上学期周周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省盐城中学 2013 届高三语文教学案届高三语文教学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编写人编写人 周文峰周文峰 教学目的:巩固课内外实词的积累,总结释义与运用的规律。教学目的:巩固课内外实词的积累,总结释义与运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考点感知考点感知】 我们列举江苏卷这几年直接考查的文言实词,请大家思考,这些文言实词我们在哪里 见过,在何时学习过? 2004:胜、夺、沮、更。 2005:谢、辞、引、数。 2006:遇、责、绚、麾。 2007:爽、刑、伺、趋。 2008:听、迫、

2、壁、度。 2009::属、引却、魁垒、率。 2004 年设错点是“夺” ,在文中正确义项,夺:改变。见陈情表:“舅夺母志。 ” 2005 年设错点是“辞” ,在文中正确义项,前句是“拒绝” ;后句是“辞别” 。前句如 鸿门宴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后句如阿房宫赋 ,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2006 年设错点是“责” ,是“要求”的意思。如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 2007 年设错点是“伺” ,文中是“窥伺,窥探,观察”之意。读本左忠毅公逸事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 2008 年设错点是“度” , “度”解释为常态,容度。 史记选读

3、中的刺客列传 “群 臣皆愕,尽失其度” 。 2009 年错误设置在 D, “率倜傥非常之人” , “率”为“率领” ,实同“六国互丧,率赂 秦耶?”之“率” (都,全) 。【学习导航学习导航】江苏卷近 8 年对文言实词直接考查的题型单一稳定,都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命题, 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间接考查贯穿全程,直接涉及的考题是 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我们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高考考查的 部分实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同时我们要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 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古今词义、 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性能。 所以,对高三同学来说,掌握文言实词,包括这样四个目标: 一是熟记教材中文言实词的义项; 二是熟记常见的 120 个文言实词义项; 三是了解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 四是学会根据其它信息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同时建议同学们积累各地高考卷“对下列句子加点字(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的文言实词释义。 解决的办法最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积累并且要熟记典型例句。加油!【分类突破分类突破】 熟记教材中文言实词的义项。熟记教材中文言实词的义项。 这里的教材是指必修 1-5 、 史记选读 、 唐宋八大家选读 ,还包括唐诗宋词选 读 ,这些书本上的文言实词

5、我们曾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学习和记忆,现在我们只要翻看 一遍就可以重拾记忆了。 避开文言实词理解的误区避开文言实词理解的误区 1、不辨古今 2、不知通假 3、不明活用 4、不分单双。 了解文言实词的一些特点了解文言实词的一些特点 一、词的古今异义一、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 情况是: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贾谊过秦论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如: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

6、.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 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 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 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 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 之事。出师表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特点二、理解

7、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特点 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 “桥畔” , “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 , “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 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 如: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 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 解读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假的原则是

8、“音同”或“音近”或“形 近” 。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 ,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 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 “要”同“邀” (鸿门宴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劝学 ) 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方法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方法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 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

9、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 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问题。 例如:(全国高考第 8 题)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 ” 2.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 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为“书信” 。 齐人未附 附归附、归顺 齐人追亡逐北 北败北,指败逃者 3.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利用相

10、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在 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 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对“逸豫” ,词义相反。 再如 2007 年高考浙江卷第 11 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畏其敏。畏:担忧。 原文全句为“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在该句中, “畏其敏” 是与“服其工”对举的。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服(佩服) ”的意义,推断出与之对位的 “

11、畏”的意义。 “工”与“敏”的评价取向相同均为正面,所以“服”与“畏”的情感 取向也应相近均为褒扬,可以解释为“敬畏” ,据此可以推断出 C 项“担忧”的解释是 错误的。 4.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5.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 有利的帮助。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会意字占 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 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

12、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 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王”与玉石有关,从“月” 与肉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 再如 2009 年高考全国卷第 8 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该句中“籴”和“爨”两个实词都极为冷僻, “爨”只在中学语文课本项脊轩记一文中出现过一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 ”而“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根本就从未出现过。但如果用形训推断法来破解, 就迎刃而解了。 “籴”是一个会意字,上为“入” ,下为“米” ,把两者的意思整合起来

13、,就 是“买进(粮食) ” 。而“爨”也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上为“锅灶” ,下为“火烧柴木” , 把两者的意思整合起来,就是“生火做饭” 。据此可以推断出 D 项“做饭”的释义是正确的。6.6.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 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 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 们可以

14、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 ,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 “言”为“叙述”之意。句我们联 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 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7.7. 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 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如 2010 年高考重庆卷第 8 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通过对“质”所在的句子作成分 分

15、析,可以发现“质”是谓语, “女婢”充当“质”的宾语,而“于人”则充当“质”的补 语。据此可以断定, “质”应为动词,所以 D 项将它解释成名词“人质”是错误的,应解释 为动词“抵押,典当” 。 8.8. 通假代入法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 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 明又一村”之感。如 2003 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 7 题 B 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 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 ,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 再如 2002 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 21 题,要

16、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 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 ,它和后面的“能”相 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 人对之加以传承。再如 2004 年湖北卷第 11 题 D 项“昌宗从旁趣说” ,这里的“趣”就是通 假字,通“促” ,意为“催促” ,否则就讲不通。 9.9.借力打力法借力打力法试卷文言文阅读题中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和“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两道题目,她们对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全文以及 具体语境都有很大的帮助。聪明的你,不妨一试。【实战练兵实战练兵】 1、理解性地阅读甚至记忆核按钮附录 12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 2、做好核按钮文言实词系列练习题,见 p58-p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