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880114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什么是什么是“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 首先,“末位淘汰”要有末位,员工之间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按不同的维度来排序,排序的结果会不一样,但总存在一个末位。排序的标准不一样时,末位的人员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末位与排序的标准密切相关,与排序标准或者说排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有关。 其次,就是淘汰问题。一方面,不管内部淘汰还是外部淘汰,并不是说被淘汰员工天生就不行。如一个纪律性强和有良好服从意识的员工,可能适宜做生产人员,但不宜从事市场开发工作。如果一开始进入企业后,就从事他不擅长的企划工作,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淘汰也不是简单的将员工踢出原岗位,企业可以视自己的能

2、力和员工的特点,协助员工发挥其优势,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基于上述讨论,对企业“末位淘汰”界定如下:企业为满足竞争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奖优罚劣,对排名在后面的员工,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调岗、降职、降薪或下岗、辞退的地为。其目的是促进在岗者激发工作潜力,为企业获得竞争力。 企业是否要导入企业是否要导入“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 案例一:案例一: 某应用软件公司,现有员工 200 多人,是本行业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著名的电气公司挖来一个人力资源总监 W 君,担任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W 君来公司后,提出了一系列公司管理上的改革方案,其中一

3、项力度较大的措施是: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 8%解雇。对此办法,公司老板 N 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采用。N 君觉得公司的员工普遍表现很努力了,很难从中评出最差的 8%出来。如果强制划分 8%出来,N 君也觉得他们不应该给淘汰。但是,W 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末位淘汰法是一个核心内容,并且此方法在 W 君原来所在公司被运用得非常有效。N 君不知如何是好?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绩效考核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W 君之所以建议采用“末位淘汰制”,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方法在原来的企业已经被证实实施得很成功,所以他认为在本企业也应该能成功,但是情况并非如此

4、简单。管理上的任何技术都不会是解决所有企业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运用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可以照搬。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在原则上“末位淘汰制”对企业规模有要求。在一个组织中实施末位淘汰法是假设公司员工的素质和表现符合统计学中的所谓正态分布:大多数人表现是中等,表现很好和表现不好的人都是少数。这种分布在统计对象数量巨大的时候是成立的,但是,对一个只有 200 多人的公司来说,员工的表现不太可能符合正态分布。可能大多数表现很好,或者相反。正如 N 君所说,该公司员工的表现已经很好了,并不存在所谓的表现很差的 8%。既然这样,就不应该人为地硬性找出 8%的“最差的”,把他们淘汰。 其

5、次,“末位淘汰制”对行业特点是有要求的,进一步而言,它对所评定的工作内容的特点(包括技能要求、工作成果的可测量性等)是有要求的。所谓的“末位”,是对本组织来说的,当我们淘汰这批人以后,还要从外面招聘到同等数量的员工。通常,我们很难保证新招进来的人更合适。加上招聘成本,这种“换血”大多数是得不偿失的。比如 N 君的公司,是一家软件公司,公司中的人都要经过公司较长时间培养才能开始为公司作贡献。在公司外这种人才很少,不太可能像 W 君以前所在的制造业那样很容易找到人,并且不需要太多的培训。所以,此方法不适合这家公司。 最后,“末位淘汰制”仅适用于一定阶段的人力资源现状,也就是说,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个特

6、殊的员工群体。比如企业创业之初,管理上比较混乱,有的甚至连有关人力资源的规章制度都不健全,更谈不上建立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管理要讲适用不讲最佳,对于一些员工素质还不高的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未尝不可。这种办法可以激励员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实施“末位淘汰制”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是否有必要要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发展的规模:一般来说,小企业对这种需要弱于大的企业。主要原因在小企业易于管理; 2、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一般而言,垄断性行业的需求弱于竞争性行业。主要原因是缺乏竞争的压力和变革的动力; 3、企业的文化条件:在管理中崇尚“Y 理论”的企业,相对其他人性假设的企业,导入末位淘汰的需求

7、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强调的管理基础不一样,如日本的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的技能和合作,较少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末位淘汰,即将员工淘汰出企业,更多的是内部的岗位调配和轮换。 企业如何导入企业如何导入“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 案例二:案例二: Z 是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他所在的企业自 2003 年以来一直实行末位淘汰制,年终对员工进行 360度综合考核,按照 10%的比率对员工进行淘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干活越多的人,出错的几率越大;越坚持原则的人,得罪的人越多。结果是这两类人年终的评分都很低,按照公司的规定,他们被淘汰了。但是企业里有很多人对他们被淘汰感到惋惜,意见也很大,认为如果再这

8、样淘汰下去,将没有人敢说真话了。所以,2004 年公司的末位淘汰制就不了了之,Z 不禁疑惑:“末位淘汰制”缘何失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企业在采取末位淘汰制度时,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淘汰的标准如何制定?淘汰的比例如何确认?是否有相应的企业文化基础?也就是说实施末位淘汰制度有很多前提,如果这些前提条件不具备,则有可能适得其反,该淘汰的没有淘汰掉,不该淘汰的却被淘汰出企业。 所以分析 Z 所在企业,若要导入“末位淘汰制”,就要认清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末位淘汰的基础在于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如果任何一个管理者:企业采取末位淘汰制度到底要淘汰谁呢?可能大多数管理者都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9、:要淘汰那些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但是,如果再继续追问: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标准到底是什么?许多管理者则不一定能够回答出来。如果管理者不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要求,末位淘汰制度则必然失败,即使勉强执行下去,也会出现案例中所发生的情境:该淘汰的没有淘汰制,不该淘汰的却被清理出了组织。2、360 度绩效考核不易作为末位淘汰的主要依据 国外的企业往往是将 360 度绩效考核用于员工培训与技能开发,而一般不是直接与淘汰和薪酬挂钩,因此,这种概念的准确说法是 360 度绩效反馈,而不是 360 绩效考核。 而我国的很多企业目前都将 360 度绩效考核直接作为员工加薪、发放奖金甚至末位淘汰的依据,再加上很多

10、企业的评价标准不准确,结果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的偏差,搞的上级不敢管下级,或者是大家之间彼此猜疑,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的有效性很低,不仅绩效管理的开发功能无法体现,甚至连绩效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也无法正常实现。 3、末位淘汰的关键在于绩效衡量标准的一致性 很多企业在实施末位淘汰时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人,比如有的企业在年终时采取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员工进行 360 度考核,然后根据得分高低对员工进行排序,得分在最后某一比例内的员工则遭到淘汰。这显然会产生不公平,因为这种评价方法是把人与人进行比较,而不是把人和工作标准进行比较。 比如,对人力资源部的劳动纠纷处理专员要求具有良好

11、的沟通能力,因为他要经常处理职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于财务部的出纳,则要求他必须细致和严谨,因为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 如果简单地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则末位淘汰制就有可能把优秀的人淘汰出去,而留下的人可能并不一定是称职的员工。所以,末位淘汰的关键在于绩效衡量标准的一致性,一致性就是要根据员工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提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个性化的,并与每个人的职责和角色相一致的。 4、淘汰的比例要灵活 像案例中的企业采取 10%的淘汰率,但有的部门可能只有不到十个人,那么如何淘汰?假如该企业把相关部门进行合并,比如把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部门合在一起,勉强凑够了 20 人

12、,终于有两个可以淘汰的名额了,但问题又要如何淘汰呢? 这又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每个部门的工作性质都是不一样的,衡量的标准也不可能一样。同时,把不同性质的部门强行合并在一起进行末位淘汰的做法却还会带来另外一个后果,这就是促使部门主管在给下属打分时产生趋高误差。反正是要和其他部门进行比较,谁愿意让自己手下人吃亏呢?于是,每个员工的分数都高了起来,曾经有一个 500 多人的企业在进行年度考核时,竟然有将近 400 多人的得分达到了95 分,如此的话还能淘汰谁呢?所以,绩效管理制度就陷入瘫痪状态。 5、“坦率和公开”的企业文化是未来淘汰的基石 有的企业以 GE 公司的活力曲线为学习榜样,把员工划分

13、为 W(20%,超出工作要求)、B(70%,胜任工作)、C(10%,不胜任工作,淘汰的对象)三类,但通用公司执行这种政策是有前提的,而且有些时候也并不完美。 6、建立企业的人才矩阵 企业在确定末位淘汰的对象时,不能只评价他目前工作业绩的好坏,还要通过员工能力的考察,进一步确认该员工未来的潜力如何,根据员工的业绩表现和未来的发展能力,逐步建立起公司自己的人才矩阵。(见下图)。而且管理者还应明白,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绩效差异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还和他们所处的工作系统本身有关系,这些工作系统包括同事关系、工作本身、原材料、所提供的设备、顾客、所接受的管理和指导、所接受的监督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等,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不在员工自己的掌握之中。 对那些绩效非常好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晋升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业绩。而对那些绩效不佳的员工,管理者应该认真分析员工绩效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员工个人不努力工作、消极怠工则可以采取淘汰的方式;如果是员工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现有的工作任职资格不匹配,则可以考虑进行工作轮换,以观后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