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878606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部分课后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一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 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 “仁”体现 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 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 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 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

2、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 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 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 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 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 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 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 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

3、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二、齐桓晋文之事二、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 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 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 “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 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 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

4、子的 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A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 心悦诚服。B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 格。 3.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 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

5、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 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 据。 三、秋三、秋 水水 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 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 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 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这些道理能

6、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 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 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与形象的结合,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 奇效果。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点。本文比喻,层见叠出。 一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 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似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样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 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 四、张忠丞传后叙四、张忠丞

7、传后叙 1为什么说本文在艺术上议论与叙事并重?试加以分析说明。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 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 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 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 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 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2.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

8、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 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 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 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 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五、魏公子列传五、魏公子列传 1. 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司马迁是怎样刻 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两大方面,司马迁长于刻画历史人

9、物,在本文中他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 揭示信陵君的性格特征。2.侯嬴为什么选在信陵君夺取兵权的时机“北乡自刭”?他的死表现了何种精神? 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 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 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信陵君对侯嬴的以 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看。 在当时,守信用,践诺言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 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

10、 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 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 点是一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 相反,他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 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 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3. 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中的三个有功之人,作品都写得呼 之欲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在手法上有何不同?对侯嬴作者采用详写的方法,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外,主要运用 语言描写,如他

11、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晋鄙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 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对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试探公子之 外,与下文有关朱亥情节的多次叙述相照应,因此,全文有关朱亥的内容,看 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对如姬采用插写的手法表现其窃符报恩。 六、听听那冷雨六、听听那冷雨 1. 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结构这许许多多 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 主题都起到某种作用吗?以“雨”为线索结构全文,集中到一缕剪不断的乡愁上。落实在对祖国刻骨 铭心的爱和思念这个主题上。作者从金门街写到厦门街,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 恒的乡

12、愁,从西方的凄风冷雨写到祖国的杏花春雨,黄梅细雨,凄凄切切地诉 说着情感,用各种具体的意象让我们产生了共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2. 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使用了各种修辞 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拟人化的手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 以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 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会感到平淡无味,缺乏激情和意境) 3. 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材料,所谓有所本,从而有 所谈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 依靠某种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宣

13、泄,去表现自己的 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 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就是“雨”。开始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 的思念, “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接着从“看看”、 “嗅嗅”、 “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 的思乡愁绪。再接下来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 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 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14、。最后写听不 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 七、赤壁赋七、赤壁赋 3.简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 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 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 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4.你是否赞同作者所作“变”与“不变”的分析?苏轼既看到事物变的一面,又看到事物不变的一面,既看到事物的相对性, 又看到事物的绝对性,是符合辩证法的。 5.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 采取什么态度?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及时进行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