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76277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周61周周测语文诗歌鉴赏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清平乐 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 ru, “揉搓”之意。(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 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 分) 。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3 分) 答案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 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 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

2、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 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 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

3、绿杨的消瘦与 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 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 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 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注那:奈何,为什么问: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

4、自知其妙。 ”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答案答案 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 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 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 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分) (2)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 分) 答案答案

5、(1)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2) “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 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体地抒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后两句诗人化无形之声为 有形之象。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1)请结合诗句谈一谈首句中的“自”和最后一句中的“空”的艺术效果。 (3 分) (2)有人评价“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立意相仿,但在角度和写法上又有不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4 分)答答案案 (1) “

6、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两相呼应,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废。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2)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诗中所描写的“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景象,就是作者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途所见。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这首诗的立意与此相仿,不过他写的不是“国破”,而是“村破”,写的是泉州军洗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条景象。唐 多 令 南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

7、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南楼,又名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 分) (2)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请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 解(4 分) 答案答案(1)交代重游故地时的环境,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2)第一,这句中“旧”、“新”对照,突出江山依旧而人事多变、愁恨连绵的思想感情。 第二,这里的“新愁”既指故地重游而故人不在和自己也不似当年的伤感,又指对抗金战 争胜负难定的担忧。个人之愁、家国之愁注

8、之笔端,“语少情多,思致哀婉”。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3 分)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 分) 答案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闲居乡村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 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的情景,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 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 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9、。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1) “花不尽” “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何处不相逢” 、 “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 不同? 答案答案 (1)比喻。用“花不尽” “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 、 “无穷” ,折射 出离别的悲苦之情。 (2) “何处不相逢” ,着眼于当前“离愁别绪” ,以今后还可能重逢相安慰; “劝君看取利 名场” ,着眼于“人生历程” ,用古今名利如梦成空的道理相劝戒。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0、 胡末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古诗炼字之妙在于体物写情,请简要赏析词中“暗”和“空”的妙处。 (4 分) (2)词中句句对比,写尽了陆游忠愤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答案(1)“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情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饱含惆怅之 情。“空”字既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望和痛若,也写出了词人的不满和愤慨。(2)“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表现了词人报效 国家坚定执着的不凡之气。“关河梦”与“尘暗旧貂裘”对比,表现了词人位卑不忘忧国的悲情情怀。“胡末灭”与“鬓先秋”对比,表现词人烈士暮年、壮志末酬的沉痛愤慨。“心”与“

11、身”对比,词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了词人无尽的感慨。(要看清要求,明确“对比” ,围绕“忠愤”组织答案。只要答出两点即可)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 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