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61570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的几个命运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铁生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我与地坛中思索的几个命运问题中思索的几个命运问题内容提要:在我看来,命运的问题总是离不开生死。生与死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 生命的首要内容。而史铁生以其独特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里,通 过对地坛的环境景物描写、四时季节变化以及在地坛中遇到的人物的描述,阐释了几个有 关命运的问题。特别是对母亲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存的看法,对爱的感激,对生命 的热爱。而有关他对个人命运的理解更是让人得到深思和启迪。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写我 得到的启迪,这三个方面就是:关于母亲、关于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关于地坛。 一、关于母亲 自古以来,就有母子情深一说。一个人,不论走多么远

2、,不论是幼年还是 老年,不论心是多么幼稚和骄狂,粗糙和坚硬,母亲总是生长在一个人心灵中 最柔软的地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童年的记忆和对母亲的怀念也就越来 越浓,越来越清晰。林清玄曾在他的在眼泪中看见烟火一文中写到:“一 般人很难了解,在我不幸的婚姻背后,支助我的最大力量,是我的妈妈。她知 道我的一切苦难,总是在我快要无法承受的时候,她拉着我,仿佛是在泥泞中 给我一支拐杖,在流沙里给我一条绳索。在妈妈的加油打气下,我一次又一次 的流泪,渡过难关。”而对有特殊经历的作者来说,母亲更是具有非比寻常的 意义。 母亲给他的影响可以通过文中的一句话看出来,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 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

3、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 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在文中有一段作者与他的一个朋友聊天的段落,最后几句话是这样写的: “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 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那么简单。 ”为什么 事情会不那么简单呢?很明显,他的朋友比他幸运多了,他的朋友没有残疾的 身躯,他朋友的母亲就自然不用经受他母亲所经受的那种加倍的痛苦。上文中 曾写道 “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朋友的母亲不用经受, 朋友也没有不幸。否则事情就真的不一样了。就像我们平常那样,我

4、们同情那 些残疾人。而我们在一边表达我们的同情时,也在一边庆幸自己没有这样,平 且祈祷自己千万不要那样。有时甚至会畏惧,想要躲避。如果我们像他们那样, 平心而论,自己讲事情是不是会很不一样。朋友母亲的幸福牵起了作者对母亲悲苦命运的感慨,对自己的悔恨。他忍 不住对上帝对世界充满了仇恨与厌恶。如果他的母亲能多活几年,能像别人的 母亲一样骄傲,该多好。在他获奖的日子里,他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能分享 他的喜悦。因为如果不幸会加倍,那么喜悦也会加倍吧。可他的母亲注定是活 得最苦的母亲。就连上帝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就早早的召她回去。 于是母亲还是走了,作者在雾照的清晨、照样高悬的白昼、老柏树旁、草 地上、颓

5、墙边、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就默念着:可是母亲已经不再 了。直到他呆呆地坐到月光升起,他的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是再也不能到这 园中找我了。母亲真的离开了,不再回来。而倔强任性的我再也没有机会让她 骄傲,让她幸福。我再也无法弥补我对母亲想要表达的爱。抒发了多少年来人 们共同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作者描写母亲寻找他的时候,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多年来我头一次 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的脚印永远印在母亲的心 头。还有她每次寻找的时候,都是静悄悄的,就像她不张扬的爱一样。她也

6、可 以在寻找的时候,像乡下母亲喊孩子回家吃饭那样大声呼唤。可她没有,她不 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作者用明清细腻的文字,通过自己的不理解和任性与母亲的理解和宽容之 间的对比,自己到古园中想见母亲却再也见不到与母亲来园中寻我,而自己却 不理睬之间的对比,自己丝毫不顾虑母亲,而母亲却时刻顾虑自己之间的对比,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坚韧如高山,博大如海洋的母亲的形象。从此,那位母亲在 古园中寻找儿子的身影就总在我的眼前浮现。作者在痛定思痛之后写出了对母 亲的怀念、爱恋、追思,歌颂了这位伟大的母亲以及她伟大的母爱。 母爱是大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流水一样,而子女对 母亲的爱

7、就像风吹树叶一样,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母亲用 母性的光辉,照亮了孩子的人生世界。 二、关于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在园中偶然碰见的,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才 五岁半,很可爱。人们在看到孩子的时候都会充满希望,我相信作者也一样。 当作者第二次碰到她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小姑娘是一个弱智。这对一个抱着 希望和热爱生活的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作者在文中无言了,无言在作者 看来是对的。 “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 言和回家是对的” 。 作者在这段描写小姑娘的段落中用了思辨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世界的矛盾性, 也就是这种矛盾使世界不停地运动。所

8、以作者在文中写到“你可以抱怨上帝何 以要降诸多苦难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诸多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和 骄傲,但只要你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 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 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如 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昧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 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 这让我想到了开头的一句话“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 的小姑娘。 ”如果上帝又一

9、次对了,那么谁来承担这些苦难呢?这个小姑娘吗? 那为什么是她,不是别人呢?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作者发 出了“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作者也曾在他的务虚笔记中写到:“命运 并不是合情合理 ,否则不是命运“。 即便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我们也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 只能随着小姑娘的灯笼一样散落一地。所以我对多数经受苦难的人大都是怀着 一种敬畏的心理。他们使我感动。作家林清玄如是说:“使我感动的不是他们 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和 勇气” 。而在我看来他们能经受住苦难就很让人佩服了,因为也许在我,是万万 做不到的。所以关于这个无法

10、论公道的话题,我们就只有把其融入到宇宙无穷 的运动,世界永恒的发展,生命的生生不息之中了。因为我们消灭不了差别, 因为有区别才有自己,自己本身已成区别;就像有距离才有路,路就是距离一 样。 三、关于地坛文中第一段就写了地坛,作者把它描绘成一座废弃的古园,已经隐含了作者 与其的必然相遇。因为它很少被人记起,就像作者一样。而人们总是习惯找有 相同经历的人成为朋友的。对着比我们好的,有摇尾乞怜之嫌;对着比我们不 好的,我们又有讽刺别人的嫌疑。所以会有“志同道合”这个成语,会出现有 些人在一起可以一辈子,有些人在一起一秒都待不下去。而作者在遇到地坛之 后就在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

11、,一旦有一天他不得 不长久地离开她,他会怎样想念它,他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他会怎样因 为不敢想念他而梦也梦不到它。 地坛是陪伴作者成长的朋友,是指引作者人生道路的灯塔,是给予作者抚 慰的母亲,是激励作者成熟的兄长。 地坛是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是包容一切生命的、一切坎坷 不平的大地母亲,是经历了一切苦难、洞悉了一切世故的智者。 作者在地坛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实,也以同样的耐心 和方式想过他的出生。我想,每个人都想过关于生死的问题。如果没想过,在 我看来,是极不正常的。我在内容提要里就提到“生与死是重要的哲学命 题,也是生命的首要内容” 。法国哲学家加谬曾说过:“真

12、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 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 所以我讲如果有人没想过久不正常了。我曾经就无数遍地想过,最后就只能向 前人的智慧求救。就像作者讲的,死的问题思考清楚了;而生的问题却是活多 久就要想多久的。 余华讲“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作者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里写到“如果 求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么人比其他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种本能 了,就是不单要活还要活得明白” 。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罪孽和福祉了吧。活着 很幸福,想要活得明白又很痛苦。所以我们羡慕孩子的无忧无虑,因为他们不 用想太多,就那样本真地活着。而想得多的人,痛苦也越多。不记得在那

13、篇文 章里看到过一段话,讲史铁生之所以比常人更痛苦就是因为他比常人想得更多。 而他痛苦的根源就是他有着一副残疾的身躯,却又有着健全的思想。这就是并 存的罪孽和福祉吧。 而地坛就是那个智者,他成年累月地告诉作者:“孩子,这不是别的,这 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而作者又告诉了我们。地坛告诉作者的远不止这些。作者 在园子里细致的观察生命,有小蜜蜂、小昆虫、瓢虫、蝉蜕。满园子草木昆虫 竞相生长的响动,体现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作者发现生命,观察生命,进而赞 叹生命。我一直想只有对生命精细观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情触觉;只 有深爱生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摹如此细微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 深切的感受到

14、,这个园子的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什么都准备好了” , 还有一句就是“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当时我很困惑,我看不到也看不 懂地坛有什么意思。直到那石门的落日、雨燕的高歌、雪地里的脚印、伫立的 古柏的出现。年年月月,月月年年,风雨霜雪依旧,每一个生命都各尽其所, 展现着他们的生命活力与价值。地坛包孕一切生机,他告诉读者,告诉我们: 动植物都如此,何况人呢?蒋子丹在宁静的史铁生里是这样讲述地坛的: “地坛这座古园肃穆幽深,似一位饱经沧桑历览世情的老人,她把自己身上所 有的东西都化作哲理,为史铁生解答生死的意义。 ”于是,我明白了作者为什么 能在那

15、个下午以后,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它。也明白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上帝为何苦心安排了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作者看到了时间,看到了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 投下的身影。那些在园子里出现的人们,无论是有着美好爱情的夫妇、热爱唱 歌的小伙子、无法论公道的少女,还是浪漫不羁的饮酒者、执著的捕鸟汉、优 雅的女工程师。他们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 遗憾的叹息,都唯有坦然面对。他们都牵动着作者的心绪。 所以当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都是旭日,生命的存在自有它的法则,我们 只能坦然面对。 我们在地坛的谆谆善诱下得到启示,它见证着时间的流逝,而美好的生命 的永恒。 最后,作者告诉

16、所有的读者,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要像孩子对世界那 样好奇,恋人对彼此那样热情,老人对生活那样留恋一样珍惜每一寸光阴。因 为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而对于生命的流逝,也不必过 于执着。作者希望我们可以扶着我们的拐杖,沉静的走下山去。因为有一个孩 子会抱着他的玩具,欢蹦着跑上山来。当然那不是我们。但是,那不就是我们 吗?生命的永恒就在于我们生生不息的传承。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 炼为永恒。 在本文的结束,我想引用在务虚笔记里看到的话作为结语。 “令我激动 和迷惑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 ” 、 “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 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