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61267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卷(新教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上六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新教材)1在加粗字的正确读音后打“”。不逮人d3i( ) d4i( )迄乎成q!( ) q( )何恃sh( ) s( )机杼zh)( ) sh&( )可汗k8 h2n( ) k7 h4n( )鸣溅溅ji1n( ) ji2n( )睨之n0( ) n( )慭慭然yn( ) x9n( )跳踉大li2ng h3n( ) li4ng g3n( )漕漼cu9( ) cu!(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久而不d4i( ) 机zh)( ) p8i头( )水何d4n d4n( ) 定伯ku1ng之( ) q9ng太重( ) 自j9n( ) 射于家p(( ) 陈尧z9( ) ji6石( )

2、3加粗字解释一致的一组是 4加粗字解释不一致的一组是 5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6为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7为下列语句修辞方法选正确答案。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对偶F反复 G设问 H借代 I反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

3、确的解释。吾资之昏( ) A财物 B天资、天分 C美丽越明年( ) A及,到 B超过 C度过买舟而下( ) A下边 B位置在低处 C顺江而下自败者也( ) A毁坏 B衰落 C输了双兔傍地走( ) A依靠 B贴近 C晚上因曰:“我亦无他。”( ) A人名 B因为 C于是尔安敢轻吾射( ) A分量小 B随便 C轻视次北固山下( ) A等次 B停泊 C次数可共递相担( ) A背着 B扁担 C担着旦辞爷娘去( ) A一旦 B早晨 C告别9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10填空(1)默写原文吾资之昏,_;_,_。_,_,迄乎成,_。_,可汗大点兵,_,_。_,_,愿为市鞍马,_。树木丛生,_。_,洪波涌起。_,

4、风正一帆悬。_,江春入旧年。荡胸生层云,_。_,一览众山小。常记_,_。兴尽晚回舟,_。(2)文学常识填空为学选自_,作者_是_朝人。文章通过_的故事,说明了_的道理,告诉我们_。_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_一文中讲了“熟能生巧”的故事。木兰诗是_朝民歌,选自_朝_编的_。(3)完成下表1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 A屏弃而不用“屏”通“摒”以构酌油沥之“杓”通“勺”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C便担鬼著肩上“著”通“着”荡胸生层云“层”通“曾”D山岛竦峙“竦”通“耸”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12阅读下列诗句,然后回答问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

5、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回答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段意_(2)填出相应的动词描写爷娘:_描写阿姊:_描写小弟:_描写木兰:_(3)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选出正确的一项 A表现了木兰立功受赏,骄傲自豪的心情。B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C表现了木兰不图荣华富贵的朴素心理。(4)伙伴“惊忙”的原因是什么?_(5)选段运用了_修辞手法。A比喻 B排比C拟人 D对偶E反问 F设问

6、(6)“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13阅读下面选段,然后回答问题。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回答问题:(7)注音。钵( )蜀( )(8)解词。鄙:_语:_何如:_子:_犹:_(9)文中“_”字点出了二僧住处的偏僻,“_”这句话道出了他们不同的境遇,物质条件相差悬殊。他们都想要做一件事_。(10)“吾一瓶一钵足矣”的意思是_,“足”字表明穷和尚_的精神。(11)文中两

7、次出现“子何恃而往”,语气一样不一样?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一样,都是普通询问。B不同,第一次是反问并嘲笑穷和尚,第二次是正常发问。C不同,第一次是普通询问,而第二次嘲讽穷和尚,语气轻蔑。(12)文中“_”告诉了我们结果,二僧的对比告诉了我们_的道理。(13)联系全文,说说这个故事同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关系?答:14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上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菱:即菱角。仕:做官。回答问题:(14)选出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上啖菱(吃) B并壳入口(一起)C或曰(或者) D欲以清热(想要)(15)选出对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有个北方人,生来就没见过菱角。)B其人自护所短。(那个人自己保护着自己缺少的东西。)C我非不知。(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角要去壳)。)D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16)请为上文概括中心: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