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7630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关于人力资本定义问题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个定义至少可理解和延伸如下六层意思: 一是人力资本是依赖于人们的体力能力和脑力能力,因而的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具有人力资本的依附基础;这不只是企业的所有职工,而是全社会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拥有人力资本,在拥有量上有多与少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因而人才也是人力资本依附基础较优秀者;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具有更为优秀与难得的人力资本依附基础;研究人力资本不只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更不限于企业“两种人”,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 二是人们的体力和智力

2、是由于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培训、自学等形成的,需要花费资金,即投资形成的。而投资者应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工作单位。所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都是通过这种投资获得的。优秀运动员是在体力上投资较多的人,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是在智力上投资较多者,因而他们有不同的技术业务专长。 三是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有效劳动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或不参加劳动的人,因为不能创造价值,因而也就失去了人力资本。如果一个人一生的劳动价值能超过对他的投资成本,则他具有的人力资本产生了剩余价值,即人力资本收益,否则人力资本亏损;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和经验,使人力资本增值,否则人力资本贬值。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

3、,就是人力资本的收益与增值特别大的人。 四是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谁投资谁受益,因而人力资本创造的经济效益,应按投资比例分配给个人、国家和工作单位。那些创造较高人力资本收益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较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荣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因而人们一般地更愿意投资于人力资本。 五是所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社会给予的平均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至少要等价于他们个人的平均投资成本,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得以维持。否则,社会劳动能力不能维持并逐步下降,直到社会劳动力枯竭。在实践中劳动者这种获得应大大高于(一般要高于 15

4、%以上)个人平均投资成本,才有利于鼓励个人投资于人力资本(主要是智力投资) ,提高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拥有量,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毫无疑问是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拥有量的最佳战略。 六是人力资本对于个人是从小到大直到老年,从投资、产出直到分配,从获得、增长直到降低、消失的全过程。对于社会人力资本则是食宿、教育、就业、医疗、保健、社会保投资、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生活的系统工程。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就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是研究涉及到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理论和实践,所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和关心。特别是受到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关心。 - 人

5、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方式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源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不是人力资本人力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变也具有相似性。当企业将人力视为外部的资源时,它不会有动力去考虑员工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在工薪基本为常数的情况下,只要满足该员工的边际贡献0 这个条件即可。从理论上说,企业有足够正当的经济学理由为了追求最后一分钱的经济利益而妄顾员工 “过劳死”的可能性。 这种机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社会整体而言,这些发生在员工身上的成本并没有完全显示在企业经理心目中的“会计帐本”上,企业对人力的使用有着只考虑显性成本(工薪) ,而不计隐性成本(员

6、工额外付出)的倾向,这是给社会总资源带来的第一重浪费;另一方面,员工额外付出的很大一部分(比如健康损耗)转移到社会福利的户头来支付。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公共支出,它的使用效率必然是偏低的,这是给社会总资源的第二重浪费。 “人力”的身份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化可以使这种“外部性”经济行为相应地转变为“内部性”的经济行为。一个常见的、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化的现象是,企业的高层经理除了有更高的收入以外,还享有一系列的福利,诸如舒适的办公室、车辆、和更长的带薪假期等。一个企业付出这笔开销除了排场上的考虑外,也是为了能够给高级经理提供更好的放松和休闲条件,使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后能够尽快地得到恢复。将公司高级经

7、理的精力损耗作为企业的隐性成本加以考虑,无疑是符合企业利益的明智之举。 因此,企业的高级经理或技术骨干更加明显地带有“资本”的特点,常常作为“人力资本”概念的现实表现。因此,许多人认为人力资本只包括企业的精英员工。 “京城四少”之一的魏杰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之一。但本文认为,如果仅仅把这些企业的精英作为人力资本,而将普通员工划在此范畴之外却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这首先是由于一个员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能量化考评的,以一个完全主观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存量资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其次,以对企业的重要性作为资本的身份标准也是不恰当的。一个订书机和一座厂房对企业的重要性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们作为资

8、本的身份却是相同的。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也应该承认企业的普通员工和精英员工共同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本既便他们的重要性完全不具可比性。 将人力从企业的“外部性”资源转化为“内部性”资本对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源配置是有益的。它表现为对前述两个弊端的克服上,首先,企业会更加集约化地使用劳动力,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其次,企业对人力成本的内部消化比社会公共支出来消化要经济得多。 在宏观层面上优化资源的同时,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无疑,直接的印象是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基本上是对的,但某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出现例外,这种情况就是,在人力稀缺、非人力资本富余的经济环境下(比如富国或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花费更高的代价购入人力资本将有可能获得比它的对手更强的竞争力。对这样环境下的企业而言, “开源”比“节流”的意义大得多,与产品的高附加值相比,其成本甚至可以是忽略不计的。这也可以视作“人力资本”概念产生的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