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1613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与鉴赏题库试卷二试卷二1 1、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对对莺莺传莺莺传 (会真记会真记 )中崔、张爱情故事)中崔、张爱情故事作了哪些根本的改变?作了哪些根本的改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为蓝本,进行了再创造。作品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方面都突破旧格,对崔、张爱情故事作了许多根本性的改变,使西厢故事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为王实甫西厢记提供了新的坚实的基础。首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完全改变了莺莺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而改变了剧本的主题思想。 西厢记诸宫调以张生、莺莺、红娘(包括法聪)与老夫人、郑

2、恒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主线来展开故事,这是一种本质的矛盾冲突,是追求爱情自由的青年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作品完全改变视崔莺莺为“尤物” ,视张生始乱终弃为“善改过”的封建观点,而以莺莺和张生在封建礼法的压力下毅然出走,终于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代替了莺莺传中张生抛弃崔莺莺的悲惨结局,提出了“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男女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第一次在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中赋予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也正是因为如此,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积极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一般的描写爱情与婚姻题材的许多说唱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其次,对莺莺传

3、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可大胆的改造,几个重要的关目的设置安排,使作品主题更加深刻,古时更加曲折跌宕。老夫人前后二次赖婚,是作者着力之处。 莺莺传中,既无张生求婚,也无老夫人许婚。自然也不存在赖婚的问题,不涉及封建家长的干预。而董西厢改变了这一情节,通过赖婚,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凶狠残酷,加深了莺莺和张生结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赋予鲜明的反抗精神。另外,作品中“借厢” ,也是董解元的再创造。作品强调了青年张生对爱情的执著以及自主婚姻的来之不易。 “团圆”的结局,更是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旧格,充分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经过艰苦斗争,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之情。另外,根本改变了莺莺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赋予崔、张爱情故2事的新生命。 西记厢诸宫调对人物进行了再塑造,作品中的崔莺莺虽然依然温柔美丽,但不再是一个屈从命运、寄哀怨于诗束的柔弱女子。作者通过她对自主婚姻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的斗争性和叛逆性格。张生,更是从一个无行负心的文人变成了一个用情专一、忠于爱情的“志诚种” ,他和莺莺一道,为了共同的幸福而斗争。红娘在莺莺传中并不重要,而在董西厢中成了一个热心促成崔、张生结合的活跃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愿望和爱憎。老夫人是莺莺传中的一个正面形象,没有很多的活动也没有突出的个性,而董解元把她作为典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作为崔、张的对立面,着力表现了她的世故圆滑。总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

5、调大胆改造和发展了莺莺传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体现了崔、张爱情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广大人民的愿望,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一件珍品。2.2.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它是在综合和继承前代文艺形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文艺样式。它并不是某一个作家发明的。中国戏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宋杂剧、金院本较之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杂剧不仅能演出相如文君 、 王宗道休妻 、 李勉负心 、 崔智韬艾虎儿这类具有曲折故事的戏剧,而且还能演出目连救母这样的连台本戏。为了适应当时的剧场情况,它还有一套演出的体制

6、:先演一段寻常熟事,称之为“艳段” ,相当后来的“闹台锣鼓”或“等客戏” 。而后才是正杂剧,分两段;最后是“杂扮” ,以调笑滑稽为主,相当于后代的“余兴” 。艳段、杂扮是即兴表演的小玩意儿,不能代表宋杂剧的艺术水平;能代表宋杂剧的正是杂剧。因此在严肃场合演出时,可以无艳段,也可以无杂扮,而不可能无正杂剧。从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个“宫本杂剧看数”剧目来看,当时的戏剧常借用大曲的音乐,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带有音乐标记的剧目,如崔护六么 、 莺莺六么 、 裴少俊伊州 、 郑生遇龙女薄媚等等。到了金代,宋杂剧更名为金院本,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剧目上。 辍耕录著录的金院本目就有六百九十四种,不仅数

7、量可观,而且从可考知内容的剧目来看,剧本题材十分丰富,剧情也十分曲折,其中许多剧目都3为元杂剧所继承和改编。值得重视的是,带大曲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减少,不带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增加,少数剧目还有采用诸宫调音乐的标记,这些都说明金院本的戏剧音乐,较之宋杂剧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且为元杂剧的音乐构成作了有益的摸索。元杂剧普遍仿效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显然是金院本戏剧音乐的发展。从戏剧行当来说,据梦粱录 、 武林旧事 、 辍耕录 、 正音谱 、笔花集等书的记载,宋杂剧、金院本的行当远不止五种,除人们熟知的末泥、引戏、净、副末、装孤(或装旦)外,还有戏头、末色、净色、贴净、装外、正末、靓、狙、捷讥、鸨、猱等名

8、色。可以这么认为,元杂剧中的行当,在宋杂剧、金院本中都早已出现了。总之,在剧目、戏剧行当、戏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方面,元杂剧显然都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的直接影响。而元杂剧的四折,则显然是宋金正杂剧两段的扩充。他们最明显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这一点上:金院本只有少量剧目采用诸宫调的组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全效仿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所以我们说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3 3、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结构。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幕。一个剧本一般是四折带一个“楔子” ,个别为

9、一本五折,或一本六折。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的组织单位,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多场。楔子相当于过场戏,只有一、两支曲子。楔子或在剧本的开头,或在折与折之间。有的剧本无楔子,个别的也可以包含两个楔子。每折戏都包含唱、白、科三项内容。每本杂剧的末尾还有“题目” “正名” ,或两句,或四句,总括全剧内容;剧本以正名的末后一句为剧本的全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秉鉴持衡廉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 。后一句就是此剧的全称。二、音乐。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套曲子。除楔子外,每折不得少于三支曲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这套乐曲的结尾。元杂

10、剧的宫调通常用北九宫。一般来说,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同一折中4的若干支曲牌,其排列顺序有一定习惯。同一折的曲词都押同一类韵,不另换韵,差不多句句都押韵,以北方音韵为准,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个别剧本还有“借宫”的,但这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借。三、宾白。元杂剧以唱歌为主,以说白为辅,故称说白为“宾白” ,简称为“白” 。唱,一般用于抒情;白,一般用于叙事。说白有下列几种形式: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独白又分为:旁白又叫“打背供” 、 “背白” ,假设同台演员听不见,专对观众说话;定场白角色第一次上场时

11、的自我介绍;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 ,是唱中间插入说白。四、科。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大概包括三方面:动作表演的提示,如“打科” 、 “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表情提示,如“做悲科” 、 “ 做疑怪科” 就属于这类提示;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内做风科” 、 “雁叫科”就属于这类提示。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末、旦、净、杂。旦,扮剧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搽旦、花旦、色旦等名目。末,扮演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名目。净,以扮演刚强拧猛的人物为主,多饰男角;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杂,扮演不属于上三类的

12、各种人物,根据扮演人物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孤(官员) 、孛老(老头子) 、卜儿(老妇) 、俫儿(小孩) 、邦老(强盗) 、细酸(书生) 、曳剌(la) (番兵) 、祗从(侍从人员) ,等等。在元杂剧中,主唱的一般只有正旦、正末,其他角色一般只有道白。4 4、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元杂剧的繁荣,既有深远的艺术渊源,又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就其艺术渊源来说, 元杂剧不仅直接继承了宋杂剧、金院本的艺术,而且广泛地吸取了各种表演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的丰富的艺术营养。古代的俳优活动,古代的歌舞、唐宋的大曲、法曲、传奇,宋代的诸宫调、唱赚,以至于唐诗、宋词、杂技、武术、绘

13、画、造型艺术、地方民歌,等等,无不对元杂剧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元杂剧是我国肥沃的艺术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十分鲜艳的花朵。其繁荣的社会原因,则有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注意:5第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城市经济就已相当发达。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和括来的工匠集中于城市,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马可波罗游记里说,当时中国城市“既大且富,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与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更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第二,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民族

14、文化的交融。元代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曾激起人民长时间的反抗。这种斗争不仅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且激起了剧作家的创作激情,象关汉卿那样的杰出作家,就公开宣称:“一枝笔在手,敢搦孙吴兵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剧作家借用和改造历史题材,折光地反映了现实,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愤慨和希望。作为时代风云的晴雨表,作为时代的产儿,元杂剧深深地扎根于元代社会的土壤之中。元朝作为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内民族的文化交融也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少数民族的生活反映在元杂剧之中(如关汉卿的拜月亭 , 哭存孝 ,王实甫的丽春堂 ,石君宝的紫云亭 ) ,少数民族出身的剧作家(如李直夫等)登上了剧坛,少数民族的

15、音乐和曲调则丰富了元杂剧的音乐。第三,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元代统治者虽也曾任用过一些“理学名儒” ,如许衡,吴澄等人,但推行儒教的积极性远逊于前代。他们以马上得天下,始终迷信武力,而对思想统治的威力,对意识形态中的复杂斗争,还不十分敏感。作为游牧民族的奴隶主贵族,元蒙统治者虽有其落后的一面,但他们的生活礼俗却能突破封建礼教的某些禁忌。例如对封建的闺范、封建的贞操观念,他们就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态度。这种思想的松动,不仅部分地解放了剧作家的思想,而且扩大了剧本表达的思想领域。从今天保留的元杂剧和元杂剧剧目来看,只要不正面抨击当时的权势者,不妆扮四大天王、十六天魔,剧作家似乎可以相当自由地驰骋自己的才

16、力。剧作家思想束缚的一度松弛,无疑促进了元杂剧创作的繁荣。第四,作家和人民的接近。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广大知识分子无进身之阶;后来虽恢复了科举制度,但如草木子所言, “至于科举取土,只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之具” 。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6们始终是“儒人不如人” 。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反而使他们与人民的地位靠近了,因而了解人民、同情人民,这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而元杂剧的繁荣,又是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为标志。第五,统治者对戏剧、歌舞的爱好和提倡。这虽不是元杂剧繁荣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应该想到“上有好者,下有甚者”的规律。5 5什么叫什么叫“末本末本”?什么叫?什么叫“旦本旦本”?末本、旦本是元杂剧演唱体制的名称。每本元杂剧,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为“末本” ;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 。如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