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和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0181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和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五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为 90 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周代人们按照

2、四时祭祀祖先,其中春祭叫( D ) 。 A 烝 B 禘 C 尝 D 礿 2、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文化类型,其中不包括( D ) 。 A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 B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C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D 东南沿海渔业文化 3、 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的作者是道士( B ) 。 A 葛洪 B 孙思邈 C 陶弘景 D 李时珍 4、经学起源于( B ) 。 A 秦代 B 汉代 C 南北朝 D 隋朝 5、 “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行缓慢, ( B )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 “西学东 渐”几近中断。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道光 6、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是(

3、C ) 。 A 班固 B 贾谊 C 郑玄 D 张衡 7、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 B ) 。 A 中唐 B 初盛唐 C 盛唐 D 晚唐五代 8、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体现了( A )的美德。 A 修己慎独 B 克己奉公 C 勤俭廉正 D 谦和好礼 9、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C ) 。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辩证思维 D 整体思维 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D ) 。 A 道学 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 D 佛学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 选项是符合题

4、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墨家的思想核心是( ABCD ) 。 A 兼爱 B 尚同 C 尚贤 D 非乐 12、名家的代表人物有( AB ) 。 A 邓析 B 公孙龙 C 邹衍 D 董仲舒 13、两汉选官的方式有( ABC ) 。 A 察举 B 征辟 C 考试 D 世袭 14、我国居住用房的形式有( ABCD ) 。 A 半穴式 B 土木结构式C 井干式 D 干栏式 15、下列文章属于“本物”大赋的有( BCD ) 。A 归田赋 B 七发 C 子虚赋 D 二京赋三、 【判断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

5、5 分)正确的填 T,错误的填 F,填在答题卷相应答题卷相应 题号处题号处。 16、旧石器文化遗址中的石祖、陶祖属于男性生殖崇拜物。 ( F ) 17、 西厢记 、 汉宫秋是元杂剧中讴歌爱情的作品。 ( F ) 18、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 T ) 19、 就艺术类型而言,可以说,道家重阳刚之美,儒家重阴柔之美。 ( F ) 20、定形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行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 ( T ) 21、 金瓶梅是明代长篇小说,多淫词秽语,谈不上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 ( F ) 22、魏晋时期,玄学与道教合流,形成了“六家七宗” 。 F 23、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

6、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的 发展。 ( T ) 24、用麦磨面的粮食加工方法是秦汉以后由内地传到西域的。 ( F ) 25、宋代官学系统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等级差别不断增大, 限制了寒素子弟脱颖而出。 ( F ) 26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 ( T ) 27、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頫)并称唐代楷书四大家,艺术造诣极高,把唐楷推至 登峰造极的地步。 ( F ) 28、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生命与个体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 T ) 29、董仲舒在传习录中对道德理性之外的事实表示了贬抑的态度:“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 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 ( F ) 30、 “三个代表”的

7、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 F )四、 【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1、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是什么。第一,散点透视。就是不受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任何东西。也就是把作者 的思想靠迁入对象之中,以深切体会对象的情感和状况。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即“神仪在心。 ”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以大观小,一目 了然。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的精神仪态上表现出来。 第三,遗貌取神,就是说绘画不仅着重形似,更着重神似,而且神似比形似更重要。 第四,平面

8、色彩与骨法用笔。中国绘画不重视描绘物体上的光及物体上的色彩因受阳光的影响而 所起的变化。设色比较单调,主要是用平面色彩表示事物的各个方面。这与西方绘画注重色调的明暗 不同。32、32、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2、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 3、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4、言传身教 尊师 爱生 33、简述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 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 僚机

9、构。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 ,把百姓编入什伍之 中;再如商鞅“连坐法” ,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 五、 【论述题】 (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2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答题卷相应题号处。34、试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分为自然环境、经 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 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

10、化环境的 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 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 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 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注意:这一条很可能考简 答题,简记:为人类决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恒一切活动) 5 、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

11、够 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 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6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8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

12、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10、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 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 来文化影响。 11、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 各不相同。 1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13、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 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